通過這一次福州的參觀游覽,Angeline的女兒Louise對中國的歷史十分感興趣,她毅然決定高中畢業(yè)后就要來廈門大學讀漢語,拜包樂史博士為師,專門研究清朝歷史和其先祖的族譜。作為華裔的后代,Louise稱自己身上流淌著的是中華民族的熱血,傳承血脈、弘揚祖德對他們晚輩來說,責無旁貸。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在福州參觀當年松壽的住處和活動場所時,Angeline女士這個正統(tǒng)的荷蘭人,卻能十分熟練地按照中國傳統(tǒng)進行燒香、下跪祭拜祖宗,告慰先夫。Angeline女士介紹說,在荷蘭生活期間,其家人一直都是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生活。
人物
 幫人尋根 她自己的“根”卻未找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陳有理已經(jīng)成了海外華人來福建尋根的一個“指南針”。
近日,她又接了一個“尋根”任務,幫助加拿大籍MadySie、TonnySie夫妻尋根謁祖。從2004年至今,通過陳有理女士來到中國“尋根”的海外華人、華裔超過30家。僅今年以來,她就幫助20多家人圓了“尋根夢”。將心比心無償幫人尋根
今年61歲的陳有理已從廈門大學僑聯(lián)退休11個年頭了。但是,陳有理現(xiàn)在比退休之前還要忙。
近日,在廈門南華路一棟老舊的樓房里,導報記者找到了陳有理女士的家。陳有理抱來一大疊的資料,有書本、文稿、報刊、照片等,令導報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大堆的海外華人、華裔發(fā)過來的墓碑照片,這些墓碑形態(tài)各異,但是一律都是用中文刻寫的(如圖)。
談起這幾年的尋親經(jīng)歷,陳有理說,“其實,我們一家人也是歸國華僑,因此,我們更能體會海外華人那種來到祖國尋根的心情”。
據(jù)陳有理介紹,其父親陳曾唯是陳氏漂流海外200多年后陳敦篤的第七代子孫。她雙親都出生在印尼。1961年1月9日,陳有理兄妹隨父母回國。
不過,雖然為他人奔波尋根,但她自己的“根”仍未尋到, “直至我的父親去世,我們的祖籍地都未能找到?!睂Υ?,她略帶遺憾。
陳有理說:“最讓我終身難忘的是,海外僑胞那種植根中華、愛我中華、不忘根本的精神,這也是那綠葉對根的述說……”背后有強大的“尋根團”
從海外歸來尋根的華人華僑后代,有的相貌已經(jīng)完全“洋化”了。而且,他們都不會講一句中文。幸運的是,身為一名印尼歸國華僑,陳有理會講印尼語、荷蘭語、英語、中文等多種語言,這極大地幫助了她與海外友人溝通交流。
“我不是一個人在尋根,我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團隊?!标愑欣黹_心地說,能夠幫助眾多華人尋根,并非她一個人的功勞。尋根的過程中,她“動用”了許多歷史學家,只有把他們的資料串通在一起分析,才能找到祖籍地。
被譽為“根”教授的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的吳鳳斌教授、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廈門華僑博物院名譽院長陳毅明女士,這些專家都給陳有理提供了很多幫助。
陳有理告訴導報記者,這么多的尋“根”經(jīng)歷,將會成為她人生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