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20日訊(導報記者 錢玲玲)今天是“520”,在這個充滿愛意的日子里,廈門的大街小巷處處涌動著奮斗的激情,無數(shù)人正以獨特方式向這座城市深情告白。
“騎手夫妻”穿梭在大街小巷,汗水濕透衣衫,卻用腳步丈量著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聾人夫妻”用手語交流夢想,在無聲世界里,用雙手創(chuàng)造著美好;“龍舟夫妻”齊心協(xié)力,在碧波上奮勇爭先,傳承著拼搏精神;“救援夫妻”并肩作戰(zhàn),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守護著城市的安寧。
他們來自不同行業(yè),卻懷揣著同樣的熱忱。以愛之名,他們在廈門這片土地上奮斗、堅守,用奮斗故事書寫對廈門的深情,讓這座城市充滿愛與希望。


夏天來了,天氣越來越熱。在中山路片區(qū)的大街小巷,穿著藍色工作服的謝志宏和穿著黃色工作服的管琦瑩,時不時會相遇在某個角落。
他們手里拎著很多人的“口糧”。兩人相視一笑,又各自奔跑向下一站。汗水濕透了衣襟,他們又加快了腳步。
這對“90后”夫妻,都是廈門的外賣騎手。
百折不撓,練成廈門道路“活導航”
謝志宏和管琦瑩的故事,還要從中學時候講起。他們是同班同學,日復一日的校園生活,愛情的種子在兩人心中悄悄萌芽。
中學畢業(yè)后,他們辦過養(yǎng)豬場、種過地。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2017年,謝志宏從漳州角美來到廈門,踏上了外賣騎手之路。
初到廈門,面對復雜的城市道路和繁多的小區(qū),他犯了難。第一天晚上,他接了2單,花了1個小時才送到客人手里,這讓他無比沮喪。“已經(jīng)進入這個行業(yè)了,只能堅持啊!”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shù)膭艃?,每天早早出門,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熟悉路線,記住每一個標志性建筑。漸漸地,他成了廈門道路的“活導航”,不管多偏遠的地方,都能快速抵達。
攜手奮斗,留下城市最美的剪影
2022年,等孩子大一些,管琦瑩也來了廈門。那時,謝志宏已經(jīng)是個“老師傅”了,他覺得,送外賣雖然辛苦,但只要兩個人在一起,攜手奮斗,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于是,管琦瑩也當上了外賣騎手。“剛開始女騎手少,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了。”別看她現(xiàn)在說起來很輕松,剛?cè)胄袝r,也因為找不到路、送完餐又找不到車,急得直哭。“我給她傳授了不少經(jīng)驗,也經(jīng)常幫她指路,慢慢地就熟悉了。”謝志宏笑著說。
廈門氣候多變,尤其夏天高溫酷熱,路面被太陽烤得發(fā)燙,他們的衣服被汗水浸濕又風干,留下一道道汗?jié)n;臺風季時,狂風裹挾著暴雨,他們也依然堅定地奔波在路上……
有一回臺風天,一位顧客急需藥品,商家距離較遠,道路積水嚴重,謝志宏在風雨中艱難前行,按時把藥品送到顧客家中,顧客感動不已,對他的服務贊不絕口。
懷揣夢想,連續(xù)多年跑出“全國單王”
8年過去,謝志宏已然成為廈門餓了么騎手的標桿。憑借對路線的熟悉和對時間的精準把控,他總結(jié)出了一套高效的跑單技巧,單量不斷攀升,月均跑單量常常突破3500單,持續(xù)霸榜“單王”。
這套經(jīng)驗,他無私地分享給了團隊小伙伴。他所在的餓了么思明區(qū)廈禾路商圈片區(qū),5年中他帶教幫扶的藍騎士超過500人。近幾年,他獲得了2022全國單王、2023華南戰(zhàn)區(qū)單王及全國單王、2024全國單王、2025年餓了么全國榮譽騎士。在2024年福建省第八屆新就業(yè)群體技能大賽獲得個人三等獎,2025獲得“福建省金牌工匠”的榮譽稱號。
每天晚上10點左右,謝志宏才能下班回到家。夫妻倆會一起做飯,喝點小酒,卸下一天的疲憊,享受這難得的愜意時光。這,也是他們感覺最幸福的時刻。“廈門給了我們奮斗的希望,我們感覺很幸福。希望我們的故事能激勵更多在這座城市打拼的人,只要懷揣夢想,堅持不懈,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謝志宏說。(導報記者 錢玲玲/文 常海軍/圖)

鼓點催發(fā),龍舟爭渡,5月17日上午,海峽兩岸龍舟賽盛況空前。鼓聲、槳聲、吶喊聲中,來自廈門湖里區(qū)龍舟協(xié)會的康金福和妻子卓金梅,再次以“夫妻檔”身份參賽,在各自的舟艇上奮楫逐浪,為熱愛的龍舟運動拼盡全力。
除了在龍舟池,清晨的環(huán)島路晨跑,傍晚杏林灣的龍舟訓練,還有殿前商業(yè)街那間開了二十多年的童裝店,到處都是這對夫妻成雙成對的身影。
青梅竹馬,書信傳情
發(fā)令槍一響,湖里區(qū)龍舟協(xié)會的龍舟如離弦之箭沖出起點。坐在第一槳位的康金福,肌肉緊繃,隨著緊張的鼓點,奮力劃槳。不久后,他的妻子卓金梅,也跨上了龍舟,向著終點沖刺。
盡管分屬不同組別,但兩人之間的默契,始終隨著龍舟的起伏緊緊相連。兩人共同參與龍舟賽,不僅是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更是對彼此情感的見證。“我們是同村、同學,算是青梅竹馬。”說起他們的愛情故事,今年48歲的康金福忍不住嘴角上揚,“小時候家里窮,但卓金梅從來沒有因此取笑我,她的善良,給了小時候的我特別多的溫暖與鼓勵。”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6歲那年,康金福全身就揣著30元錢,只身來到廈門闖蕩。“從出門開始,我就不停地給她寫信,心血來潮就寫。”無論走到哪里,康金福都會給卓金梅寫信,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內(nèi)心的思念與愛意。那些年,他一共寫了180多封信。終于,在1997年,卓金梅被康金福的真誠所打動,她毅然決然地來到廈門。“那時候太難了,兩個年輕人天天背著兩個箱子去天橋擺攤。”卓金梅回憶,但無論生活多么困苦,他們始終不離不棄。這份純粹的愛情,讓康金福倍感珍惜。他深知,自己能夠遇到卓金梅,是這輩子最大的幸運。
一起跑步,告白廈門
襪子、發(fā)飾、內(nèi)衣、女裝、童裝……從擺攤到開店,他們的生活逐漸穩(wěn)定下來,后來,在廈門殿前商業(yè)街開了一家童裝店。而兩人最大的愛好,就是一起運動。無論是清晨的杏林灣畔,還是傍晚的輪渡碼頭,抑或仙岳山的小徑,都留下了他們并肩奔跑的身影。跑步不僅讓他們保持了健康的體魄,更成為了他們表達愛意的一種方式。
經(jīng)常有人問他們感情保鮮的秘訣,康金福自己總結(jié)道:“夫妻感情要好,重要的一點就是,一起吃飯,一起分享自己內(nèi)心話,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運動流汗。”在抖音上,他們“夫妻跑”的形象小有名氣。他們說,跑步讓他們更加珍惜彼此,也讓他們更加熱愛廈門這座城市。
在“520”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康金福與卓金梅想對廈門這座城市說一聲:“謝謝!”謝謝廈門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將如同龍舟池上的浪花一般,蕩漾、閃耀。(導報記者 康澤輝/文 沈威/圖)

前埔北區(qū),一片住宅樓里,一個掛著“勁
風設計工作室”招牌的小店有些不起眼。
推開店門,外面的喧囂戛然而止。小店很安靜,看到有人進來,店主夫妻迎了上來。兩張燦爛而真誠的笑臉,是他們打招呼的方式。
這是一對“聾人夫妻”,這個小店他們已經(jīng)經(jīng)營了21年。他們的世界無聲,卻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奔赴千里,上海姑娘成了廈門媳婦
1970年,林勁松和徐瑾分別出生于廈門和上海。3歲那年,因高燒注射鏈霉素,引發(fā)神經(jīng)性耳聾,兩個人都失去了聽力。
1988年,他們考入上海市青年聾啞技術學校的美術班,成了同班同學。“勁松常常幫助我,為我指點功課上的不足,這讓我很感動。那時學校的條件不好,我就偷偷把家里媽媽做的可口飯菜帶到學校給勁松吃,把他的衣服帶回家用洗衣機洗干凈……在手語老師的翻譯下,徐瑾一邊泡著茶,一邊“聊”起甜蜜的回憶。
轉(zhuǎn)眼到了畢業(yè)。1992年,徐瑾分配到上海電影制片廠,還曾參與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繪畫。林勁松回廈門工作,進了一家廣告公司。
距離沒有分開兩個人,反而讓思念更加濃重。4個月后,徐瑾毅然辭去工作,奔赴千里來到廈門。
攜手創(chuàng)業(yè),聾人也能走出精彩人生
在廣告公司,兩人一干就是10年。2004年,在市殘聯(lián)、前埔北區(qū)社區(qū)的幫助下,夫妻倆決定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了這家“勁風設計工作室”。林勁松負責設計,徐瑾跑業(yè)務。
因為聽不到、也說不了話,創(chuàng)業(yè)之路充滿了艱辛。“但我對自己設計有自信,只要客戶把自己的意愿和設計期望簡單地通過文字告訴我,我就能很快拿出令人滿意的電腦設計初稿。”林勁松飛快地比劃著“說”。
有一天,一位法國人路過小店,他要把家鄉(xiāng)的葡萄酒賣到廈門,希望設計一些宣傳單。一看店主夫妻是聾人,他非常耐心,用手機打出了需求,然后用軟件翻譯成中文,拿給林勁松看。林勁松也同樣借助手機翻譯,和客戶溝通了起來。
這單生意順利做成,給了夫妻倆很大的信心。一咬牙,他們就堅持干了21年。
告白廈門,感恩城市的包容和溫暖
多年來,林勁松創(chuàng)作出了眾多獲獎作品。1997年7月1日,廈門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大型活動的第一輛彩車“鄧小平視察廈門”,就是他設計的。還有鼓浪嶼夜景工程、廈門賓館園林設計、國慶五十周年大幅噴繪、愛樂樂團宣傳冊……琳瑯滿目的作品,都凝聚了夫妻倆的心血。
2003年,林勁松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并擔任廈門市聾協(xié)主席,后又被聘為省聾協(xié)名譽會長,經(jīng)常組織聾人參加各類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徐瑾也被評為廈門市自強模范。“我們的榮譽來自于社會,應該回報于社會。”林勁松“說”。他的一幅公益廣告作品《你能做到嗎?》在拍賣會上以27萬元成交,所得款項全部捐獻給了城市公益事業(yè)。“一路走來,我們親身感受了這座城市的包容和溫暖??吹皆絹碓蕉嗟臍埣踩嗽谶@里生活得越來越好,我們也感到越來越幸福!”林勁松和徐瑾開心地打著手語“說”。(導報記者 錢玲玲/文 常海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