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1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五十年黨齡,五十載榮光,濃縮成一枚沉甸甸的紀念章。翔安區(qū)馬巷街道五星社區(qū)居民林牽治和朱永曲是黨員,也是夫妻,此次同領“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見證了他們不變的初心。
妻子在外忙活,家里老伴照料。他們互相扶持,讓家充滿愛,同時也盡心盡力幫助他人。
6月25日,翔安區(qū)馬巷街道舉行“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頒發(fā)儀式,為黨齡超過50年的老黨員頒發(fā)紀念章。其中,有兩位老黨員上臺領紀念章后,手牽著手在一旁合影留念,原來,他們是一對夫妻。
74歲的林牽治1966年入黨,黨齡55年;她的老伴叫朱永曲,今年84歲,黨齡59年。也就是說,這對夫妻的黨齡加起來已經(jīng)有114年了。近日,晨報記者來到馬巷街道五星社區(qū),與兩位老人重溫那段故事。

林牽治和丈夫朱永曲都獲得“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記者 陳曉青 攝
“義務書記”
組織擁軍服務隊暖心關懷
“當時我家就住在馬巷車站附近,很好找。”林牽治告訴記者,借著這個“黃金地段”和改革開放的春風,她成為馬巷第一批餐飲個體戶,日子越過越紅火。
林牽治曾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福建省雙擁先進個人”、翔安區(qū)“三八紅旗手”、“廈門市優(yōu)秀志愿者”等榮譽。而對于周邊居民來說,最熟悉的還是她馬巷鎮(zhèn)個體協(xié)會黨支部書記這一身份。
1990年,馬巷個協(xié)成立黨支部。“成立初期只有3名黨員,我就是其中之一。后來發(fā)展到48名黨員,但由于一些黨員年紀越來越大,加之部分黨員組織關系轉移,目前我們擁有黨員20人。”林牽治回憶,當年工商所的一名工作人員來到她家里,聊到馬巷個協(xié)沒有人出來主事,很多工作開展不起來,她隨口自薦了下,沒想到這輩子就一直在這里干了。
擔任馬巷個協(xié)黨支部書記以來,林牽治走遍30多個社區(qū),為大家排憂解難。上世紀80年代,林牽治組織個協(xié)“擁軍服務隊”到軍營關心和慰問戰(zhàn)士。戰(zhàn)士小楊的父親病重了,他們就送去慰問金;發(fā)現(xiàn)新兵小周的衣服破了,她就拿過來縫縫補補……30多年來,林牽治和“擁軍服務隊”在同安、翔安、晉江等地開展“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共建活動數(shù)百次,提供義務服務200多次,縫補衣被、修理家電兩萬多件。
采訪間隙,林牽治拿出了一疊厚厚的材料,上面記錄著馬巷個協(xié)這些年擁軍便民的點點滴滴。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義務書記”,從沒有領取過報酬。

近鄰黨建文化讓馬巷居民“鄰”聚一心 。
堅定信念
為民服務之心火熱依舊
林牽治的丈夫朱永曲比較寡言,但他是林牽治最大的支持者。“平時我在外忙活,家里都是老伴照料,一日三餐也都是他做。正是有了家人的支持,我才能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林牽治介紹,丈夫曾當兵12年,1971年退伍回鄉(xiāng),在當時的同安縣糧食局馬巷糧站工作。
朱永曲和林牽治育有兩兒一女,如今兒女也各自成家生子,十二口之家團結和睦。正是有了居民的信任、家人的理解,讓林牽治更堅定了為黨多做貢獻的決心。
“只要大家不嫌我老,我就會把好事做到底。”林牽治說。盡管已經(jīng)上了年紀,但她那顆為民服務的心依然火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