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朱小軍,上海寶冶集團廈門新會展中心-展覽中心二標段項目工地跟拍攝影師
牛年展望
我想辦一場攝影展,讓更多人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城市建設者,提升他們的存在感、價值感和幸福感,共筑美好生活。

朱小軍和建設者們堅守工地,過了一個特殊的年。

朱小軍用相機鏡頭記錄項目建設的全過程。
臺海網2月23日訊 據廈門網報道 春節(jié)假期,位于翔安的上海寶冶集團廈門新會展中心-展覽中心二標段項目工地上仍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近100名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堅守在崗位上。作為項目建設全程跟拍攝影師,朱小軍也留了下來,和其他建設者們一起在工地過了一個特殊的年,并用手中的相機定格了大家的笑臉,自己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堅守
每天拍攝100多張照片記錄工地點滴變化
出生于1978年的朱小軍是江蘇揚州人,與廈門有著不解之緣。1996年,他來到廈門小嶝島當兵,在那個海島上喜歡上了新聞攝影。他買來攝影器材和書籍潛心自學。1998年12月23日,他在《廈門晚報》頭版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幅新聞圖片。“看到報紙后,戰(zhàn)友們比我還激動,歡呼雀躍的同時合力把我拋向了空中。”朱小軍回憶。從那以后,他長期在軍營從事新聞攝影宣傳工作,12年的軍旅生涯,發(fā)表了1000多幅(篇)攝影作品、攝影報道。2009年4月,他轉業(yè)后帶著攝影器材行走中國若干個城市,繼續(xù)從事攝影宣傳工作。
今年1月19日,朱小軍接到一通來自廈門老戰(zhàn)友的電話,有個工程項目建設需要一名攝影師全程跟拍,詢問他是否愿意來廈工作兩年。“廈門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發(fā)自內心地喜歡廈門,感覺這里比我的家鄉(xiāng)更親切!因此,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飛機來廈門了。”朱小軍說。
此行,他隨身攜帶近20萬元的專業(yè)攝影器材,每天早晨6點20分起床,8點準時到達工地,開始起飛無人機,從空中幾個固定的角度拍攝一些畫面。之后,他帶著相機深入工地,拍攝工人的工作場景等。“工地每天都有變化,這段日子以來,從原來一片荒涼的平地,到各種機械設備進場,工人進場,辦公樓也慢慢蓋起來了。”他每天都拍攝100多張照片,及時整理好后傳給項目部。
欣慰
以前手握鋼槍守護海防線
如今端著相機記錄廈門美
朱小軍的父母都快70歲了,愛人在老家?guī)еx初三的16歲兒子和年僅一歲多的女兒。過年不能回去陪伴家人,他心里挺愧疚的。但他說:“我如果回去,照片就斷了檔。我對這份工作很熱愛,愿意留下來客觀如實地記錄工人們在工地上是如何過年的。這樣的畫面在我過往的拍攝經歷中還是空白。”
除夕夜,朱小軍與留守新會展工地的工人師傅們一起圍爐。大家來自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東北等地,各自講著帶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普通話,相互舉杯祝福。他用相機鏡頭定格了大家的笑臉,自己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朱小軍回憶,在廈門當兵的第一年,大年三十晚上,在海島連隊海防最前沿的哨所,他主動請纓,站崗值班,身著軍裝,手握鋼槍,守衛(wèi)著祖國的海防線,當時內心感到無比的激動與神圣。“20多年過去了,時刻隨行的照相機也成為我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鋼槍!”他說,接下去他還會時刻端起相機,發(fā)現、記錄、傳播、分享廈門的發(fā)展與美好。
(文/記者 龔小莞 圖/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