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腰帶這樣編
一股股(閩南語中同“條”),一簇簇(閩南語,同“縷”),五彩塑料絲,交織成惠女最平凡的生活。這塑料絲腰帶,盤在腰間,五顏六色,在日光映襯下,還頗有些琉璃質(zhì)感,甚是好看。
我素來對家鄉(xiāng)的民俗和惠女的文化略為上心。見我想學(xué)塑料絲腰帶編織方法,母親特別熱情,一早就去惠女服飾店里,買來了塑料絲。
如果算市價,一條完整的塑料絲腰帶要46元。如果自己上手,成本就16元左右。
說是惠女,今年57歲的母親,已經(jīng)近30年未著惠女服了。年輕時出外打工后,就脫下惠女服,改穿時髦洋服。不過說起塑料絲腰帶,她編織的手,始終沒有停下。正月初三下午,這場教學(xué)開始了。
母親說,一股(也就是一條)完整的塑料絲,差不多3米長。在折中位置,以細線分簇,三股成一簇。就這樣,共計51股的塑料絲,分成17簇后,再相互交叉編織。這意味著將有34簇塑料絲,參與這條腰帶的編織。
一頭鉤在窗戶上,紅色的塑料絲,一簇簇地,在母親粗糙的手指上,穿插翻飛,不一會兒,就小有成果。
腰帶里的人情味
該我上場了。我從母親手上接過塑料絲,小心翼翼,挑出下一簇要參與“排列”的塑料絲,再有模有樣地學(xué)著母親的手法,小心編織。
對比母親的飛速,我簡直就是龜速。自己上手,才知道細節(jié)這么多。每一簇上下穿插,還都要整理平順。經(jīng)常是穿著穿著就過了,或者就干脆找不到這一手穿插的主線。母親在一旁干著急,不過仍耐著性子,一遍遍指導(dǎo)修正。
估摸著編織了半個來小時,我這眼睛也不好使了,腰骨也“抱怨”了,趕緊讓給母親接著編。就這樣,前后花了好幾個下午,這條紅色塑料絲腰帶才順利完工。
接下來,母親還秀起針線活,給腰帶縫上黃色的里襯,她說:“有了里襯,這略帶透明的腰帶,色彩才更顯好看些。”末了,這條褲腰帶,就送給了奶奶,算做是新年禮物。
塑料絲褲腰帶,除了專色的,還有紅、黃、綠、白混編的花樣,手藝好的,還有別致的圖案。母親說,惠女銀腰帶相當貴重,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重要場合才舍得穿戴。而實惠也好看的塑料絲腰帶,才是惠女勞作、生活的日??睢?/p>
在惠女的圈子里,塑料絲腰帶,多是買來塑料絲,請手藝好的惠女幫忙編打。每一條腰帶里,編織的,不止有惠安女的勞動智慧,更是滿滿的人情味。
盡管母親不著惠女服了,但她的手藝,仍化成了鄰居阿姆、或是姑嬸姨奶腰上的靚麗風(fēng)景線??粗棠绦χ鴦e上了新腰帶,我想說,或許,笑容是最好的回禮了。
導(dǎo)報記者 康澤輝
◆動手做實驗
親子科學(xué)實驗打開新年愿望
“寶貝,你長大想做什么?”
“媽媽,我長大想當一名發(fā)明家。”
我的寶寶今年 7歲,有一個做發(fā)明家的愿望,牛年春節(jié),我們宅在家里,用身邊唾手可得的小物件做了一系列的科學(xué)實驗。
實驗很簡單,意義卻不小。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我想告訴我的孩子,用感官觀察、用大腦思考、用雙手創(chuàng)造,你就能更加了解世界,就能離夢想越來越近。
摩擦后的梳子能吸紙片
想要抽個時間,專門做一些科學(xué)小實驗,是我很久之前就想和孩子做的事情,這個宅在家里的春節(jié),我們終于如愿以償了。
科學(xué)在哪里?就在我們身邊。初一一早,我們便將摩擦生電提上了日程。一把塑料梳子、一些碎紙片、還有我的長頭發(fā),實驗開始了。“只要用梳子在你的睡衣上用力摩擦,梳子就會產(chǎn)生靜電,好像魔法一般,就能把這些碎紙片吸起來。”聽了這些,孩子將信將疑地摩擦起來,認真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然后將摩擦好的梳子慢慢地靠近碎紙片。“哇,媽媽你看,紙片真的被吸起來了。”孩子高興地大叫起來。接著,他又嘗試著用梳子吸起來我的長頭發(fā),看著頭發(fā)被梳子拉扯著飄起來,他的眼里閃著光。
蠟燭能吸水?真的!
前段時間,各種視頻網(wǎng)站都有一個蠟燭吸水的視頻,初四那天,我們打算親自試試,看看蠟燭是不是真的能吸水。
道具很簡單,過生日剩的蠟燭、一個空的玻璃杯和一個盤子就夠了。我把蠟燭固定在盤子中央,寶寶配合我將蠟燭點燃,并把盤子底部注滿水,然后我迅速用空杯子罩住蠟燭。只一兩秒的時間,杯子咕嘟嘟吸光了盤子里的水。“太神奇了,我也要試試看。”寶寶說著便煞有介事地重新準備實驗,他小心翼翼地點燃蠟燭,顫巍巍地把杯子扣在蠟燭上,只見水一下子就被吸進了杯子,他歡呼著拍手叫好。“媽媽,水為什么會被吸進杯子呢?”我告訴他,蠟燭燃燒時,杯子里的空氣因為溫度上升而膨脹,部分空氣被擠出杯子,氣壓降低;同時,杯子里的氧氣被消耗殆盡,蠟燭熄滅后杯內(nèi)溫度下降,氣壓進一步降低,而且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也會降低杯中的氣壓,于是,杯子外面的大氣壓就會把盤子里的水擠進杯子里了。
雖然這個原理,對于7歲的他顯得過于復(fù)雜,但在他熠熠生輝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對科學(xué)的興趣和好奇。
叉子在空中懸浮起來
讀書,是我和寶貝每晚睡前獨處的特別時光,春節(jié)假期,我們一起閱讀了《大偵探福爾摩斯》,其中一個手術(shù)刀被藏進紅酒木塞的情節(jié),令寶寶大呼“這個人太聰明了”,而這讓我想起了一個關(guān)于“空中浮叉”的小魔術(shù)。
先準備一個叉子和一個紅酒的軟木塞,將叉子插在軟木塞的一端,然后把插著叉子的軟木塞放到小拇指指尖上,慢慢調(diào)整小拇指的方向,叉子就能浮在空中。“看!叉子好像浮在空中呢,為什么叉子不會掉下來?”寶寶驚訝得下巴都快掉了,對著我連連發(fā)問。
其實,這背后的原因很簡單,只要插著軟木塞的叉子的重心,在小拇指指尖向下垂直的直線上,叉子就不會掉下來。這就是我們身邊的科學(xué),寶貝似懂非懂地試了好幾遍,迫不及待要講給小伙伴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