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玉作為創(chuàng)始人、名譽校長,最清楚廈門外國語學校一路走來的艱辛。她曾總結經驗:“我深深地感覺到當時全國的外國語學生有一個共性,就是單純搞外語,文史知識、理科教學都不重視。我覺得這是缺點,因為我們要和人家交流,不僅需要外語,更要有理、工、醫(yī)、農等基礎知識,這些都一定要在中學的時候培養(yǎng)好,要文理并重。”這成為廈外長期以來努力的方向。
廈外辦公室的胡老師介紹說,1988年,學校首屆高中畢業(yè)生就出了一位市文科狀元。截至目前,廈外的省文理科狀元數名列全省中學前列。
陳碧玉也不曾想過廈門外國語學校能夠發(fā)展到如今這樣的規(guī)模,她很感謝一起籌備試點班的老師和后來接手的幾位校長,她覺得廈門外國語學校的成就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生命在于給予,而不是索取。”這是陳碧玉的座右銘?;厥仔訅松频L輕地說:“我就這樣走、走、走到了現在。”
父兄熏陶
忘我投身教育事業(yè)近80載
其實,熱愛科學、畢業(yè)于廈大數理系的陳碧玉走入教育學界并非偶然。
陳碧玉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早年就讀于泉州培英女子中學,受長兄陳泗傳的熏陶,她崇拜居里夫人,向往成為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家,愛科學、愛國,還可以是一位好母親、好妻子。她說:“哥哥陳泗傳在廈大讀書時,要求我必須用英語和他通信。他會給家里訂閱許多進步期刊,不許我們看亂七八糟的書,我們就是這樣知道居里夫人的。”
陳碧玉的父親陳仲瑾系泉州著名士紳,思想進步,有感于“憤民智之庸愚,萌民主之思想”,幾次三番在家鄉(xiāng)辦學。他與同仁合作開辦西隅學堂,其后還為擴辦西隅師范四處奔走竭盡全力,為各地輸送了無數人才,并推動著海外的華文教學發(fā)展。耳濡目染之下,陳碧玉心中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油然而生。
1942年,陳碧玉自廈大畢業(yè),回到泉州培英女子中學教數理,其教育人生從此啟程。擁有“居里夫人夢”的陳碧玉沒能成為科學家,但她常以居里夫人為榜樣,教育學生和下一代。
一年后,其老師薩本棟邀請陳碧玉回廈大任數理系助教,與廈大再續(xù)前緣。1945年,陳碧玉與愛人、廈大化學系助教李法西成婚?;楹笠蛐7揭?guī)定夫妻不能同校,陳碧玉選擇離開了廈大。她先后在永安中學、長汀中學、南京東方中學、國立海疆??茖W校和泉州培英女子中學任教,直到1949年,出任父親所辦的泉州西隅中學的首任校長。她學著母親,賣掉自己的訂婚戒指、首飾,用來墊付學校的辦學經費,努力經營西隅中學。
在此期間,陳碧玉的丈夫李法西經盧嘉錫先生推薦赴美深造。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法西放棄博士學位回到廈大化學系任副教授。陳碧玉又隨夫來到廈門,在盧嘉錫創(chuàng)辦的廈大校友中學任教。從此,陳碧玉便與廈門的教育事業(yè)和美麗的鼓浪嶼結下了一生的情緣,在廈門近半個世紀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人活著就要對社會有貢獻,只有對社會盡了應盡的義務,臨終時才會心安理得。”陳碧玉生前仍每天讀書看報,關心廈外的最新動態(tài)。
她的5個兒子也都很有出息,分別在廈門海洋三所、廈門理工學院、廈門電業(yè)局、廈大和企業(yè)當博導、教授、老總。她和先生李法西祖籍都是泉州,都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無暇照顧孩子,因此在孩子的記憶中,并沒有諸如“母親做的難忘菜肴”之類的影像,反而是父母總在吃飯時熱烈討論學術問題,成了孩子們另一種美好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