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偷菜”“聽香”賞桂花 民俗過節(jié)滋味濃
雙節(jié)同慶喜上加喜,有意思的是,僅中秋節(jié)一個節(jié)日就有好幾種“身份”,好幾樣過法。廈門民俗學專家郭坤聰告訴記者,中秋節(jié)在古代也稱為“女兒節(jié)”,指出嫁的女兒回家團聚;又稱“詩人節(jié)”,指文人墨客借良辰美景寫詩潑墨。此外它還有“玩月節(jié)”“祭月節(jié)”等多種叫法,每種叫法背后都蘊含著一種獨特的中秋文化。
而在閩南地區(qū),談起中秋肯定繞不開博餅。博餅文化起源于廈門鼓浪嶼,一說是受古代科舉制影響而逐漸形成,也有觀點認為是清初鄭成功為解士兵中秋思鄉(xiāng)之情、鼓舞士氣而發(fā)明的。2008年中秋博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今已成了閩南地區(qū)一項家喻戶曉、老少咸宜的中秋活動。
其實,中秋節(jié)還有“偷菜”“聽香”等大家比較不熟悉的民俗。所謂“偷菜”就是待嫁女子梳妝打扮好自己,到心儀的男子家中偷蔥偷菜表白心意,所謂“偷根蔥,嫁個好老公;偷個菜,找個好女婿”。雖然如今已經(jīng)很難在城市里找到菜地,不過QQ農(nóng)場等“線上偷菜”依然有可玩性。
相比之下“聽香”則帶有一定地方風俗,持香一炷,靜默傾聽,聽到的第一聲響動就是自己心中疑難的解答。郭坤聰解釋說,舊時通信困難,在外奔波的親人生意如何、身體如何都無從得知,閩南婦人正是用這種方式慰藉思親之心。
此外,中秋也是賞景的好時節(jié)。過去人們會聚在一起舉辦賞花大會,由于此時桂花開得正盛,因此也被稱為“賞桂”。中秋月明天朗,三五好友相約到海邊觀潮看海,對著海中的明月“賞”“玩”“追”“拜”,也可以有諸多花樣。
“過去娛樂方式有限,人們相聚在一起祭祖賞月,簡單卻也溫情脈脈。”郭坤聰說,部分傳統(tǒng)民俗或許已不適用于時代發(fā)展,但那份“天涯共此時”的美好祝愿卻是經(jīng)久不衰的。
(記者 劉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