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7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眼下是三伏天,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許多人恨不得能長時間泡在水里,或是一天都待在冷氣十足的空調房里,那些在“涼爽”環(huán)境里工作的人們似乎很令人羨慕。今天起,本報開設專欄,關注“三伏天里的冷行當”,比如,潛水員、冰雕師等。記者跟隨體驗發(fā)現,他們的工作遠不如表面上看的那么輕松舒服。比如,在20℃的水里連續(xù)作業(yè)兩三小時后,人體就會覺得太涼,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

■一切準備就緒,潛水員坐在船邊,準備入水開始作業(yè)。

■潛水員下水前,幾個人負責調試供氣、對講等設備。
昨日上午9點,廈門廈閩潛水工程有限公司的幾名潛水員,在潛水督導謝祿祥的帶領下出發(fā)前往嵩嶼碼頭。這一天,他們的任務是為一艘外輪鏟除螺旋槳和船舵上的海生物。謝祿祥說,相比于寒冷的冬天,這是一年中最適合下水的季節(jié)。但是記者跟隨體驗了他們的工作,發(fā)現潛到水底作業(yè),且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這并不是一件舒服容易的事情。
準備
八人分工有序準備 帶著約40斤的設備下水
到達碼頭泊位,巨大的外輪就在眼前。記者看到,船體與海水接觸的一整圈都附著了許多貝類生物。謝祿祥看了一眼便說:“比預想的任務重,水下的螺旋槳和船舵上肯定還有更多,這些硬質海生物清理起來比較費勁。”8個人開始分工,有序地進行準備工作。其中一人登上外輪與工作人員溝通,確保螺旋槳已被鎖死。其他幾個人則負責調試供氣、對講等設備。
等到一切就緒,能夠下水時,已經將近中午12點半了。盡管帶了泡面、干糧,但午飯這件事已經暫時被大家遺忘了。首先下水的是19歲的潛水員胡國勇。在3名同事的幫助下,他戴上潛水頭盔,背上氧氣瓶,身上還掛著一塊磁力錨,這些裝備加起來至少40斤重。謝祿祥解釋,磁力錨上有6塊強吸力的磁鐵,下水后可吸在船體上,固定潛水員的位置,方便作業(yè)。
下水
給船體拍照發(fā)給客戶 清理貝殼全靠一把鏟刀
胡國勇下水后的第一件事是查看船底,找到螺旋槳的位置,潛水的深度大約是11米。頭盔上的攝像頭傳來水下的畫面,剛開始畫面并不清晰,胡國勇幾次變換角度,屏幕上終于可以看到附著在螺旋槳上的海生物了。胡國勇掏出照相機拍了幾張照片。謝祿祥說:“客戶不可能下水檢查,因此我們清理前后都要拍照。”
胡國勇身高1.77米,5片螺旋槳比他高出不少。在螺旋槳的兩面,貝類生物密密麻麻地附著在上面。清理貝殼時,全靠一把鏟刀。螺旋槳是銅制的,吸力錨吸不住,胡國勇要在水下固定位置并不容易,有時只能是一只手抓槳,一只手揮動鏟子清理。沒多久,第二名潛水員閆輝明也下水了,他主要負責清理船舵。
10米深的水下溫度大約是20℃,謝祿祥說,這個深度和溫度,一般工作兩三個小時沒問題,但時間再長點,人就會覺得冷了,普通人撐不了那么久。而如果是深潛到六七十米的水底作業(yè),溫度更低,即使夏天,也會覺得很冷。
配合
兩名照料員在甲板上接應 牽拉供氣臍帶確保安全
一名潛水員在水下作業(yè),甲板上還需一名照料員負責輔助牽拉供氣臍帶和導索,太長太短都不行,長了容易把人絆住,短了又不利于水下活動。另外,還要有一人觀察配氣面板,確保供氣正常。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吹來的海風又熱又粘,照料員站在甲板上接應,臉上的汗水一道道地從安全帽里滲下來。
下午1點左右,對講機里傳來胡國勇的聲音:“貝殼又多又硬,清理起來有點吃力。”作為潛水督導,謝祿祥給胡國勇鼓鼓勁,并讓他務必清理干凈。
出水
手腕被貝殼劃傷幾道口子 傷口被海水泡得發(fā)白
到了下午3點10分,謝祿祥通過對講機提醒潛水員,馬上要退潮了,水流會比較快,讓他們注意安全。因為清理量比原先預估的大,考慮到潛水員的體力消耗,3點30分左右,閆輝明先上船。他摘掉頭盔說:“水下看不清,只能靠手摸,清理起來太慢了。”
4點10分,胡國勇也上來了。他摘下手套,記者看到,他的雙手被水泡得皺巴巴的。因為在水下活動,手腕從潛水服里露出來,還被貝殼劃傷了好幾道口子。傷口被海水泡得發(fā)白,他拿出藥膏涂抹。謝祿祥說,要和客戶溝通一下,海生物太多,可能要變換清理方案。他們決定先結束作業(yè),第二天再繼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