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4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沈威/圖) 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家有一口古井,至少有200年歷史了。每天清晨起來,郭老還保持著兒時的習慣,用井水洗臉。

▲郭老家的古井現(xiàn)在還在用
“幾十年了,都習慣了。”郭老家的古井,至今井水清澈,“煮飯沒有用了,但洗地板會用。”每到夏天,郭老還會把西瓜放到井里,放上一兩個小時,就和放冰箱一樣冰爽。
掘井吃水,生生不息。廈門的古井還有很多,上至百年,遠至千年。郭老說,幽幽古井就猶如長長的時間隧道,說的是一個個故事、一頁頁歷史。
1廈門老城區(qū)家家戶戶有口井
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里,必然有著同它一樣滄桑的古井,每一口古井都有靜默的故事,每一滴井水都入口清涼。
廈門亦如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廈門估計至少有幾萬口水井,名氣比較大的有集美后溪的皇帝井、鼓浪嶼的國姓井、萬石植物園天界寺下洞里的仙井、云頂巖山洞古井,等等。
“老城區(qū)里原來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甚至有兩口井,營平、百家村、中華、廈港這四個片區(qū)的井會比較多些,農(nóng)村則家家戶戶都有井。”在郭老看來,古井是能窺知老城過往的眼睛,它記錄并保鮮著老城里所有的人事興替、煙火人生。
以鼓浪嶼為例。黃榮遠堂,有三口井;李清泉的“容谷別墅”,也有三口井,還有一口蓄雨水的池子;日本領事館的井最多,有四口井……那么,在鼓浪嶼擁有一千多棟別墅時,私用和公用的井加起來,算是“人均擁有民用古井最多”的小島了。
“有一口出‘好水’的井會給主人帶來無上的臉面,周圍百多平方米,哪家的井出‘好水’,就會常有鄰居來討挑。”郭老說。
早期的廈門人都用井水,直到1926年,由林爾嘉倡起,黃奕住、黃世金、曾上苑等設立了“廈門自來水公司”。從上李水庫把自來水輸送到鷺江邊的水船上,再運到對岸鼓浪嶼的“鹿礁”邊,抽到“大德記”坡頂“鼓浪嶼水巢”的東、西池里,再加壓到“巖仔山”古避暑洞后面的泵房。然后,靠自然壓力泄流到小島洋房、別墅、街頭巷尾的一個個水龍頭喉底。
從此,鼓浪嶼一部分家庭吃上了被美國專家稱為“遠東最好水質(zhì)”的自來水。鼓浪嶼開始了“古井”和“自來”兩水并用的時代。后來1958年全廈門自來水網(wǎng)大改造,到了1970年代古井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