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19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正月十五鬧元宵,如今,廈門還保留著不少鬧元宵的習(xí)俗——賞花燈、猜燈謎、乞龜、裝甌祭祖……所謂“鬧”元宵,正是求個“熱鬧”。近日,記者采訪了民俗專家,說一說廈門鬧元宵的種種習(xí)俗。
裝甌祭祖
去年家中添丁的百姓,需用食物制作“丁甌”,拿到祖祠祭祀,以表感恩
在同安呂厝、西塘、官潯等地,如今還保留著“裝甌祭祖”的習(xí)俗。元宵節(jié)前,去年家中添丁的百姓需制作“丁甌”,拿到祖祠祭祀,以表感恩,并向祖宗許愿,保佑家族平安。
這“丁甌”其實就是疊搭各類食品,以松葉、花朵等做點綴,形成小山式的貢品堆,高度在1米以上,寓意壽比南山。據(jù)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民俗專家顏立水介紹,早期的“丁甌”多以油飯作底,上鋪肉片;后來進一步發(fā)展,改用稻草作底,插上豬肉串、鴨肉串、雞肉串等熟食;到了今天,“丁甌”的原材料更豐富了,豬、雞、鴨都被完整地掛了上去。
“每個人都希望自家的‘丁甌’做得不俗。”顏立水說,如今“丁甌”的裝飾也不再只有簡單的松草,霓虹燈、鞭炮、插花等造型設(shè)計不一,琳瑯滿目。元宵當(dāng)日早上7點多,人們將“丁甌”從自家抬出,送到祖祠祭祀,一直到晚上9點、10點再將其從祖祠挑回。
刈香巡游
人們抬著神像,以香爐在前引路,轉(zhuǎn)巷巡游,寓意保社區(qū)平安
集美區(qū)保留著沿襲800多年的元宵民俗——刈香巡游。正月十五一早,集美社的人們抬著“開閩王”、“扶國尊王”王審知、“進士祖”陳文瑞以及王審知夫人、王審知妹妹、黑面祖師等神像,以香爐在前頭引路,轉(zhuǎn)巷巡游,寓意保社區(qū)一方平安。
據(jù)集美區(qū)政協(xié)文史顧問陳新杰介紹,這些神像將繞過集美社的10個角落,每到一個角落的祭拜點,都要停留半小時以上,供當(dāng)?shù)鼐用窦腊?;每個祭拜點擺有貢品、設(shè)有大旗,而扛大旗的旗手必須是新婚青年;抬“開閩王”大轎的則必須是去年得子者。由于抬尊王能得福,大家都爭著抬轎。
整個刈香巡游過程一路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于耳,直到下午5點多“開閩王”神像回到集美社陳氏大宗祠后才止。這正是地地道道的“鬧”元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