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 六十年前提構想十一年前簽協(xié)議
廈門市是海灣型城市,淡水資源匱乏,人均水資源量324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10%,被國家水利部列為全國重要缺水城市之一。改革開放后,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迅猛發(fā)展,廈門市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與水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愈發(fā)凸顯,全市城市供水系統(tǒng)80%的原水依賴九龍江北溪引水,且北溪引水單一水源、單一管線的原水供應模式使城市的供水安全存在較大的隱患,亟需開辟第二水源。
其實,從長泰引水入廈的構想,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了,由時任福建省委書記葉飛提出。為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幾代水利人歷經(jīng)近半個世紀的分析論證,再加上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持續(xù)大力推動,2005年市委市政府明確了將長泰枋洋龍津溪打造成“廈門第二水源”的目標,決定上馬建設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07年3月12日,廈門、漳州兩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署《關于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設合作協(xié)議》,決定由廈門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出資70%,長泰縣國有資產(chǎn)營運有限公司出資30%,組建福建枋洋水利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具體負責枋洋工程的投資、建設、運營及管理,并明確兩地分工,廈門方為主負責工程前期報批和工程建設工作,長泰方為主負責征地拆遷和移民安置工作。
2011年,枋洋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得國家發(fā)改委的立項批復;2011年8月8日,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先行工程——龍津溪引水工程支洞工程開挖;2012年3月31日,龍津溪引水工程全面開工建設。
逐夢 大山深處挖隧洞龍津溪上建大壩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作為枋洋水利樞紐工程的控制性工程,龍津溪引水工程所遇到的難題,遠超外界想象。施工環(huán)境惡劣、地質狀況復雜、技術要求高、征地移民涉及面廣……面對重重困難,各方全力以赴。
工程籌建以來,市水利局作為行業(yè)主管部門,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由分管副局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長期駐扎在長泰縣枋洋鎮(zhèn),深入一線,靠前協(xié)調(diào)指揮。福建枋洋水利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作為工程建設業(yè)主,由廈門水務集團抽調(diào)精干力量組建,推進工程建設。
龍津溪引水工程的溪口至許莊引水隧洞開始施工后,2號支洞上游、3號支洞下游等多個部位遭遇不良地質,相繼出現(xiàn)涌水、突泥、塌方、地熱、巖爆等諸多不良地質情況。涌水最大的工作面涌水量達到將近1000立方米/小時;出現(xiàn)過3次較大規(guī)模的突泥和塌方,最大的突泥掩埋隧洞長達100多米……這些情況,極大地加大了施工難度。為解決以上難題,項目公司多次召集參建單位,并邀請國內(nèi)頂尖專家、高校共同研究解決,討論制定了合理的排水、支護方案,采用了超前地質預報、新型超高壓雙漿液全斷面帷幕注漿等多項技術,并形成了專著,有效推進了施工進度。
此外,工程的引水隧洞埋深較深,最深處達地下700米。受地熱影響,洞內(nèi)溫度常年保持在30℃以上,作業(yè)環(huán)境非常惡劣。由于開挖洞徑較小,大型機械難以施展拳腳,施工作業(yè)十分不便。千余名工作人員就是長期在這種條件下輪替作業(yè)的。
征地移民工作是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早在2006年,為了保護水源地,廈門最偏遠的村莊之一——集美后溪許莊就啟動了整村搬遷工作,我市市區(qū)兩級設立指揮部和工作小組,進村入戶開展征拆搬遷工作,2017年7月,隨著最后一棟房屋的拆除,許莊剩余的193戶村民全部搬出大山。而在長泰縣境內(nèi),征地移民工作由長泰縣為主負責。長泰縣政府專門成立了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指揮部,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抽調(diào)村鎮(zhèn)干部深入一線做群眾工作,棕仔樹水電站、新新龍制氧廠等主要受影響廠礦企業(yè)先后拆除,為溪口閘壩下閘蓄水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市枋洋辦、項目公司、各參建單位等參建人員長期駐扎在大山中,舍小家為大家,甘于奉獻,勇于拼搏,敢于創(chuàng)新,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積淀出“枋洋精神”。一個個困難迎刃而解,工程也得以不斷向前推進。2015年10月30日,龍津溪引水隧洞全線貫通;2016年12月21日,龍津溪引水隧洞襯砌工作圓滿完成;2017年8月1日,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溪口閘壩下閘蓄水暨引水隧洞通水驗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