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綬筆下的疍女
清朝詩人袁枚的孫女袁綬,在福建漳浦、福清等地生活了18年,有首《閩南竹枝詞》(二首其二),全詩為:
滿繡花鞋赤足拖,綿蠻鳥語唱新歌。
靚妝倚笑偎篷坐,道是南臺科底婆。
■1942年,福州,洪山橋上,頭上插著“三條簪”的能干的福州婦女背影——選自日本《亞東印畫輯》
詩中提到的“科底婆”。僅從字面來看,指的是疍家女,是福州話。舊時,福州城里人稱呼城外的臺江疍民為“曲蹄”或“乞黎”,袁綬寫成“科底”。福州《侯官縣鄉(xiāng)土志》稱疍民“以舟為居,以漁為業(yè),浮家泛宅,遂[逐]潮往來。江干海澨,隨處棲泊”。由于這些疍民常年生活在自家小船上,“其腳常彎曲不舒放”,“閩人皆呼之為曲蹄……俗亦謂之為乞黎”。
19世紀中葉,福州西南郊外,閩江景色。江邊整齊停靠著疍家小船。
——選自盧公明《中國人的社會生活》,1865年版
疍民,也稱“蜑戶”、“蛋戶”,是舊時一支來源充滿神秘感的水上居住族群。對疍民的研究,足夠?qū)懕緦V懻摗:唵蔚卣f,舊時疍民不光福州臺江有,浙、閩、粵、桂、瓊等東南沿海諸省及香港皆有,只是名稱各不相同。廣西合浦稱“蜑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潛海采挖珍珠。浙江富春江流域居住的疍民,稱“九姓漁戶”。閩東、閩南沿海居住的疍民,稱“白水郎”。白水郎有獨特的漁船“了鳥船”,頭尾尖高,當中平闊,可沖波逆浪。
居住在漳州、廈門沿海的疍民,又稱“釣艇子”,俗稱“五帆船”,船上漁婦稱為“白水婆”,以打魚、載人往來維生,自相婚配,從不上岸。
《道光廈門志》記載,舊時,廈門港玉沙坡,聚居許多“五帆船”,船上的孩子見慣波濤,“十歲童子,駕輕舸,鳴榔下餌,掀舞波濤中,無怖”,令人佩服。“白水婆”還有一個非常浪漫的風俗:船上女兒長大、可以談婚論嫁時,便在船頭或篷頂,栽種鮮花一盆,名為“報喜花”。往來疍民一望便知,此家有女初長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