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0月1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范希平 文/圖)每年的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節(jié)(White Cane Safety Day)”,西方俗稱“白手杖節(jié)”。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1700多萬視力殘疾人,相當于每80人中就有一個“黑暗中的行者”。“國際盲人節(jié)”之前,導報記者走訪廈門部分盲人群體,關注盲人在出行、就業(yè)、社會交往、集體活動等方面遇到的不便。盲人朋友們普遍反映出行難,而出行難的問題都集中體現在乘坐公交車上,即多路公交車同時進站,難以判定哪輛公交車是自己想要乘坐的。盲人朋友們希望,公交車或公交站能夠引入類似“引路人”的引導系統(tǒng),引導盲人朋友選擇公交車。
煩惱
除了尋醫(yī)問藥 她基本不出門
每周的周一、三、五上午7點多,家住廈門殿前的盲人張女士,總會摸出手機,摸索著按鍵撥打電話,與預約好的出租車司機通電話,然后摸索著出門,到醫(yī)療機構做血液透析。
張女士2000年得了Ⅰ型糖尿病,這種病血糖忽高忽低很難控制,飲食的攝入量要求需要控制得很精準,否則容易導致并發(fā)癥。不幸的是,張女士在2014年下半年喪失了視力,2015年下半年又得了尿毒癥。
張女士全盲,沒有任何視力,日常的一切都是摸索完成。如今,她能洗衣、做飯,日常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別說打電話,她還能用盲人讀屏軟件玩微信,只是做飯時常常被油花燙傷。
在家里做事駕輕就熟,但張女士基本不出門,出門最頭疼的就是路不好走,緊張惶恐是常態(tài),因此她輕易不出門。張女士說,出門就是上醫(yī)院,還有就是買藥,除了尋醫(yī)問藥,基本不出門。為了上醫(yī)院做血透,她專門訂了一輛車。好心的的士司機,總是把車子開到她家樓下,盡量方便張女士上下車。
盲道變“忙道” 走著走著“斷”了
詢問盲人朋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便,他們反映的首要問題基本都是出行難。
盲人朋友劉女士表示,盲道走著走著被樹枝、電線桿等截斷,車輛停放占用盲道,現在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也是經常侵占盲道,盲道變“忙道”的現象普遍存在。盲道建設時,點、線的分布也常出錯誤。再者,盲道設計建設未考慮實際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還有就是盲道損壞修理不及時。
導報記者上網查閱得知,我國已經建立了全球長度最長、分布最廣的盲道。盲道一般由兩類磚鋪成,一類是條形引導磚,引導盲人放心前行,叫做行進盲道;一類是帶圓點的提示磚,提示盲人前方路線的空間環(huán)境將出現變化,叫提示盲道。
廈門市盲人協(xié)會涂主席表示,說到盲人出行,還是繞不過盲道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有城市已將盲道納入相關部門聯合執(zhí)法范疇,我們當然是希望今后盲道能夠越來越規(guī)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