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案例
母親態(tài)度消極,我也常常莫名憤懣
王先生:我研究生畢業(yè)后,找了個尚可的工作,遲遲沒能找到女朋友,已經三十來歲了,還是孤身一人。
后來,終于有個朋友直白地跟我說:你太悲觀了,而且容易莫名憤懣,可能會嚇跑女孩子。
旁觀者清,朋友跟我講了一些問題。我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確實有些毛病,比如看新聞的時候,無論是社會新聞還是民生時政新聞,我都忍不住地吐槽,別人在朋友圈轉發(fā)一些新聞我也會去吐槽,并且很堅持自己的意見,看到的都是消極負面的一面。
比如,看到個稅起征點提升到5000元的新聞,我的第一想法不是高興,而是吐槽公司給我開的工資不夠高,沒有達到我的預期,再怎么減稅也是兩三百元,但其他人似乎挺高興,后面想想,感覺自己滿滿的負能量,確實過于悲觀了。
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我發(fā)現母親也是愛念叨并且態(tài)度消極。好在,經過朋友的點撥,一直很焦慮的我終于開始學會積極向上,更加努力去生活,多看書多看報紙少看網絡上的網友言論,也在研究自己的專業(yè)領域,感覺自己有在成長,心里寬敞了許多,雖然做不到很樂觀向上,但至少比以前少了一些焦慮。
醫(yī)生說法
悲觀也會“成癮” 用快樂來戰(zhàn)勝它
就職于廈門一家三甲醫(yī)院的王醫(yī)生分析說,老太太這代人往往經歷過不少艱辛,她又在特別苦的年代喪偶,經歷過很多煎熬,內心悲觀可能已成為一種心理慣性。
情緒也是有“癮”的,如今有一種關于勝肽的理論解釋了這一說法:人容易陷入悲觀,在消極的情緒中不可自拔,不停地往壞處去想,不管遇到什么事,總覺得自己的遭遇很不好,總之,就是每天的思想都很消極,樂觀不起來。在生理學上說,每天重復這樣的思想,人的神經細胞會建立起長期固定的關系,并且成為一種思想和情緒的模式,人體會產生一種叫做勝肽的物質,久而久之,這種思想和情緒似乎就有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所以,當人長期悲觀消極,在遇到很多事情時,第一反應就是不快樂和悲觀消極。久而久之,人體的細胞就會對這種勝肽上癮。
那么人能否戰(zhàn)勝這種“悲觀癮”?答案是肯定的。
文章開頭老婦人的故事的結果是,有人勸她說,下雨天,應該為賣傘的兒子高興,晴天,應該為賣扇子的兒子高興,老太太一想也對,就不哭了。換個角度看世界,也許就明朗了。
對類似問題,王醫(yī)生提出了自己個人的建議:一是首先要認識到情緒在控制自己,要能夠跳出來,體驗悲觀情緒,戰(zhàn)勝悲觀情緒,不是任由它控制自己而不自知;二是要合理看待周邊的人和事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走向,事物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有些事情你無法改變的,就嘗試去接受并且寬恕過往,包括艱難的經歷、他人的傷害等;三是凡事有好有壞,多往好的方向想,每天給自己下任務,發(fā)現一到三個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記在心里或寫在筆記本上,讓快樂成為戰(zhàn)勝悲觀的良藥。“人如果容易焦慮,并且已影響到平時睡眠質量,長期情緒不佳,有可能已經患上抑郁癥,建議找心理醫(yī)生進行詳細的咨詢。”王醫(yī)生也建議陳先生換個角度想想,無論老母親情緒如何,母親健在,其實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都說有媽的孩子就是個寶,自己多展現樂觀和快樂的情緒,有助于幫助老母親脫離悲觀的泥潭。
征集令
歡迎講述你的故事
廈城故事多,我想要懂你。“我想要懂你”是導報推出的情感欄目,設有“婚戀家庭”“廈漂一族”“我想你懂”“人生風景”“職場故事”“特立獨行”以及“正是少年”等欄目??蓳艽驅鬅峋€968801訴說,或向電子郵箱809757020@qq.com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