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接到過多少個騷擾電話?
你的個人信息是怎樣泄露出去的?
騷擾電話都是哪些人在打?
臺海網(wǎng)8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毅彬 朱黃 實習生 余琪 駱陽)剛買完房,就有人打電話問裝修。剛買完車,就有人打電話問保險。孩子一上學,補習班電話一個接一個。
一次兩次你或許還會心平氣和地接一下,可騷擾電話接得多了,相信再好的脾氣也會心煩氣躁。
那么,問題就出來了,這些騷擾電話是從何而來,別人又是怎么知道我們的個人信息的呢?我們做了什么,這些推銷的商家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還不只是被一個人兩個人知道。這背后又有什么樣的貓膩?
日前,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等13部門印發(fā)《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決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國開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
案例
三年前買房,現(xiàn)在還接到中介電話
家住思明區(qū)民族路的市民林女士告訴導報記者,她于2015年通過中介在海滄區(qū)某小區(qū)購買了一套二手房。她找了3家中介,跟其中一家成交。“很奇怪,從那以后就有無數(shù)家不同的中介給我打電話,推薦房源,我說我都買了你們怎么不知道。然后他們就問我有沒有考慮再投資一套,莫名其妙。”
起初她認為這樣很正常,畢竟在3家中介留了電話,“可能他們的客戶資源是共享的吧,跟他們說我買好了,不需要了,快把我電話刪掉,但他們還是拼命給我打就很煩了”。
與林女士有同樣遭遇的,還有阮先生,“這一兩年騷擾電話特別多,不是賣商鋪,就是問賣不賣房”。讓他困惑和忐忑的是,對方一開口就能叫出他的姓氏,有些甚至連他家住址都知道。“我也反問過他們是哪一家公司,怎么知道這些信息的,但都不會說。”
幾天前,他接到一個電話:“你好阮先生,我們在漳州港這里有性價比很高的商鋪,您有沒有考慮進行投資?”當時他正在辦公室,低聲問:“你是哪家公司?怎么知道我的電話?”沒想到對方嗯嗯啊啊就是不說,然后把電話掛了。
市民趙女士說,不久前接到一個商鋪推銷電話,就因為“嘴賤”多打聽了幾句,結果現(xiàn)在每天都會接到幾個推銷電話,“把號碼屏蔽了他們就換其他號碼打,很煩?,F(xiàn)在一看到陌生號碼第一反應就是推銷,又不敢不接,萬一漏掉客戶電話就麻煩了”。“有一次一個下午一小時接到3個,這已經(jīng)不是推銷,是騷擾了。”趙女士也曾向通訊公司咨詢,能否提供騷擾電話“自動掛斷”服務,但對方表示,無權限進行這一業(yè)務,很可能是電話營銷公司通過特殊渠道訂購的服務,但他們不是司法機關,無執(zhí)法權。
調(diào)查
100%受訪者都接到過中介電話
根據(jù)導報記者調(diào)查,近日受訪的30名廈門市民中,八成的人表示“經(jīng)常”被中介電話“轟炸”,24%的人則“偶爾”接到中介的電話,選擇“從不”的比例為零。也就是說,100%的受訪者都有過接房產(chǎn)中介電話的經(jīng)歷。
市民蔡先生屬于接到中介電話就“迅速掛斷”的類型,他說:“我根本沒有買樓和租售的需求,所以一聽是中介就掛斷,免得浪費時間,特別是工作時,接到這種不相干的電話很是惱火。”
不過,周女士認為,直接掛斷電話不太禮貌,“我自己也是做銷售的,大家做一份工作也都不容易”。她通常會等中介問完話才說“沒有需求,謝謝”。
選擇“耐心聽完”的受訪者中,有出于禮貌的,也有對中介介紹的樓盤真的感興趣,同時自己也有需求的,那就“不妨聽聽”,還有少部分是擔心直接掛電話會讓對方以為是通訊問題,再度打來,又要多一次被擾。
業(yè)主擔憂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一般來說,去中介登記買賣房信息的業(yè)主,會在短期內(nèi)接到大量中介電話詢問。然而,此次導報記者調(diào)查顯示,僅有不到一成的人在中介登記過,也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表示“很久之前登記過,已租售出手仍接到電話”,但超過半數(shù)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從來沒有登記過”。
既然從來沒有登記過,中介經(jīng)紀是如何得知業(yè)主個人信息的?對此,不少業(yè)主表示了擔憂。房源和業(yè)主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面對導報記者提出的這道“多選題”,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是中介“共享”信息,近四成的人覺得是網(wǎng)絡信息被中介獲取,近三成的人認為是小區(qū)物業(yè)透露,近五成的人認為是消費和信貸信息透露。
對此,有近半的受訪者“比較介意但不打算追究”,另有三成的受訪者“非常不滿,想追究但不知道怎么做”,其余的人則表示“投訴過但沒有解決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認為“無所謂”的受訪者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