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樂(化名)輕松面對造血干細胞采集。記者 蔡櫻柳 攝
臺海網(wǎng)6月28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她,是一名大三學生,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僅兩年,就與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在采集床上,她輕松地看著韓劇,打發(fā)時間。
他,是一名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十年前加入資料庫。十年后,他的“有緣人”出現(xiàn)了。由于血壓較高,為了能為患者提供健康的造血干細胞,他改善生活習慣,多次體檢,終于順利迎來采集這一天。
連續(xù)兩天,廈門迎來了兩例造血干細胞捐獻,王樂(化名)和劉小賓分別是廈門第70、7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而劉小賓成為福建省第200例捐獻者。
開朗大學生 接到通知隨即應(yīng)允
扎著丸子頭,王樂躺在采集床上,抱著電腦看韓劇,全程都樂呵呵的,還與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前來打氣支援的志愿者說笑。病房內(nèi)歡樂不斷,絲毫沒有采集造血干細胞的緊張感。
王樂是廈門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今年2月,她接到了省紅十字會的通知,她和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沒有太多猶豫,她就答應(yīng)了。
之后,她上網(wǎng)查找了相關(guān)知識,了解到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不會有影響,更加堅定了捐獻的決心。
彼時,距離王樂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才兩年。“我沒想過這么快就能配型成功,很意外。”王樂說,能夠幫助別人,而且是性命攸關(guān)的事,很開心。
喜歡看韓劇、樂觀開朗的王樂,平常就是個樂于助人的姑娘,一有機會就參加無償獻血。
前日,她一個人來接受采集。“有很多工作人員、志愿者陪著我,不覺得緊張。”王樂笑著說,一開始因為血管太細,扎了好幾針才扎好。
愛心創(chuàng)業(yè)者 十年后遇“有緣人”
才30出頭的劉小賓是一名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昨日,他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他將挽救的是一名年僅5歲的孩子。
因為與自己的孩子年紀相仿,他認識到捐獻意義有多大,“那是這孩子一家的希望,我義無反顧,一定要做好。”
早在2008年,23歲的劉小賓加入了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當時是參加單位組織的無償獻血,看到現(xiàn)場可以登記入庫,就加入了。”劉小賓告訴記者,當時,他對捐獻造血干細胞并不了解,只知道捐獻時要抽骨髓。
“知道要抽骨髓不害怕嗎?”記者問道。劉小賓笑了:“我只知道那是救人一命的事,不會害怕。”
過了將近十年,去年年底,他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有緣人”出現(xiàn)了,他馬上答應(yīng)了。
讓他沒想到的是,劉小賓本來還猶豫是否要告訴妻子,卻得知妻子也早已加入捐獻者資料庫,對他的決定十分支持。值得一提的是,這對有愛的夫妻平常十分熱心公益,一起資助了貴州一名貧困大學生。
創(chuàng)業(yè)后,由于工作忙碌、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劉小賓的血壓偏高,體檢沒能過關(guān)。為了能順利捐獻,他盡量不熬夜、不抽煙、不喝酒,注意飲食,增加運動。最終,總算通過體檢。
劉小賓說,既然做了這個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完成。
造血干細胞如“生命種子”
廈門網(wǎng)訊 (海西晨報 記者 蔡櫻柳) 2003年起,福建省紅十字會開始介紹造血干細胞捐獻,2004年實現(xiàn)首例捐獻,2013年實現(xiàn)100例捐獻,今年6月實現(xiàn)200例捐獻。從第1例到第100例用了10年時間,從100例到200例則不到5年。
因為血液病患者很難在親緣關(guān)系者中找到合適的配型,而要通過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尋找非血緣關(guān)系的志愿捐獻者,相匹配概率僅為萬分之一到十幾萬分之一。
越來越多適齡(18歲至45歲)、健康青年人積極捐獻造血干細胞,用可再生的細胞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為血液病患者奉獻“生命種子”。
目前,福建省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現(xiàn)有庫容7.67萬人份,其中有8名捐獻者分別成功向中國香港、美國、德國、泰國、以色列、韓國提供造血干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