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光店鋪狼毫筆
老板笑話他“傻子”
陳老說,年輕時他一心想學本事,做生意賺錢。報名讀夜大之后,陳老修完文學專業(yè)又讀生物學專業(yè),這也為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廈門市水產品加工廠擔任食品技術員打下了基礎。
每天與各式各樣的水產品打交道,陳老練就了一對“火眼金睛”,秒秒鐘即可辨別種類。
“當時買魚需要魚票,一斤到五斤不等,都有相對應的魚票。”而魚票上的各種魚類圖案,就是陳老早期的手繪作品。街坊鄰居們這才知道,原來陳老竟有這門手藝。
說起手繪,陳老依稀記得一件趣事。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他去了一趟上海,走進位于南京路的一間美術用品店,豪氣地對店鋪老板說:“我要狼毫畫筆50支、馬頭牌顏料、畫紙。”沒遇到過哪位客人一口氣買這么多畫筆,老板有點不可思議,笑話他是“傻子”。
結果,老板盤點了店鋪里的畫筆,還不到50支,被陳老全部買走。“當時一支畫筆幾毛錢,一下子買那么多材料,至少得花三四十塊。”而當時一個月的工資能有四五十塊已經相當不錯。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陳老專注于手繪各種海洋生物。歷經十多個春夏秋冬,他完成了千幅手繪圖,匯集成一本長達188頁的《千種魚蝦蟹貝藻類圖》,其中大部分可在福建海域、海鮮市場尋得蹤跡。
親自擔任校對
每個字都要“驗收”
“父親常說,人要有一技之長。”陳老的兒子陳斌語重心長地說,出一本書一直是父親的夙愿。于是,兩年前,陳斌花費20余萬元,完成了父親的心愿。陳老還親自擔任校對,每一個字都必須經過他“驗收”。
考慮到父親年事較高,長期伏案過度用眼不合適,陳斌特地買了一臺超大尺寸的高清電視,搭配一臺臺式電腦,把排版后的圖冊放映在電視屏幕上,給父親看。
陳斌沒想到校對是如此巨大的“工程”,他笑著搖了搖頭:“每改一個字或者一個標點符號,這一頁都需要重新印刷。”如此反復,僅校對就耗時約一年。
“校對、印刷要兩頭跑,還要重新印刷,耗時又耗錢。”怕父親等著急了,陳斌干脆把設計公司的工作人員喊到家中,和父親一起工作,當場發(fā)現錯誤當場改正。那段時間,陳老則整日坐在電視屏幕前,一頁一頁、一字一句地看。
《千種魚蝦蟹貝藻類圖》可謂匯聚了陳老一生的心血。盡管畢生心愿已經達成,92歲的陳老如今依然沒有放下手中的筆。“還是得經常動動筆寫點東西。”陳老的床前放著他最近正在看的書,和一本手寫的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