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行口街的老人在街角聊天。

蜂巢山路,滿滿的生活氣息。
臺海網(wǎng)12月25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日前,一段漳州出現(xiàn)華南虎的假視頻在網(wǎng)上流傳。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廈門就真的發(fā)生過老虎出沒,驚動民眾的事件:一只從南太武泅渡而來的老虎登上鼓浪嶼,藏身永春路旁的一條巷弄中。雖然,它最終被擊斃,卻也留下了“身后名”――自此之后,這條無名小巷被命名為虎巷。
一些大街小巷的名字留下了該區(qū)域不平凡的印記。蜂巢山路上是否曾花香漫天、蜜蜂飛舞;魚行口街里,還有沒有豐富的水產(chǎn)和淡淡海腥味呢?“老街巷弄”第二期,記者重走那些帶有動物字眼的街巷,請廈門文史專家盧志明解讀名稱,講述其中故事。
馬柱巷
古代養(yǎng)馬場 如今巷弄曲折
上午八點四十分,身著藍色呢子大衣的姑娘打了個哈欠,走出家門;不一會兒,一個身戴圍裙頭戴帽的餐飲店小哥,也吹著口哨動身上班……別看這條小巷里年輕人居多,這也是條有著深厚歷史的老巷。這里因為有“馬柱”,所以叫“馬柱巷”。
盧志明告訴記者,明清時期,馬是廈門城的主要交通工具;彼時,金門每每有馬匹運輸?shù)綇B門,它們的“暫住地”就是馬柱巷所在的這塊區(qū)域。
小巷雖繞,找尋的過程卻格外有趣――電子地圖查不到,記者只好一路張嘴問。路過民國時期建設的第六市場,而后跨越二十幾級石階,穿過打鐵頭刀街,“鉆”過小石門后,馬柱巷才“現(xiàn)身”。
小巷雖短,留下的記憶卻深刻綿長――“三十年前,這里沒有下水道,大家用的也是公共廁所。”居民陳先生告訴記者,隨著時光流轉,房屋越蓋越高,公共設施也完善許多。不同于以前的是,市場中,挑擔的攤販明顯減少,而售賣蔬菜干貨的店面也大多改為了小吃店,老街的熱鬧程度明顯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