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2月1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泓/文 陸軍航/圖 通訊員 連少凡)每天16時起,馬垅社區(qū)馬垅社里整整潔潔的一條條巷子,開始熱鬧起來。居住在這一帶的一萬多名租戶,開始陸陸續(xù)續(xù)下班,或回到家中,或三五成群小聚小酌。
夜里,布設在馬垅社里的14處垃圾分類桶,漸漸滿了起來。隨意翻開一處垃圾桶仔細一看,分類得仔細準確。
一萬多名租戶的馬垅社,是什么樣的經(jīng)驗讓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大伙兒參與到位?減法和加法,就是其中的秘訣。
減桶減量 大伙定點投放
原先,馬垅社近兩百棟的自建房中,每棟自建房樓下都要設置一處垃圾桶,再由環(huán)衛(wèi)工人每天清運回收。這樣一來,別說垃圾分類,就算每天的垃圾清運都是個不小的工作量。
今年6月份開始開展垃圾分類后馬垅社區(qū)發(fā)現(xiàn),這樣子可不行,得改。
于是,每棟自建房樓下的垃圾桶撤掉了,圍繞著馬垅社的巷子和居民密集度,設置了14處垃圾投放點,擺放上分類垃圾桶。
從原來的200處垃圾投放點,減少到目前的14處垃圾投放點,居民投放垃圾是否會造成不方便?
社區(qū)工作人員黃秀嘆說,馬垅社雖然住著一萬多號人,但是面積范圍并不太大,“基本上住戶們把垃圾拎下樓后,走個幾十米就有一處垃圾投放點”。
剛開始施行時黃秀嘆也有些擔心,“就怕大伙兒一時不習慣,把垃圾亂扔。”不過事實并非如此,大伙很快便習慣了這樣的垃圾投放模式,垃圾桶少了,生活環(huán)境反而更整潔。
黃秀嘆說,現(xiàn)在每天的垃圾清運量比垃圾分類開始前下降了三成,“大伙兒在分類的同時也意識到了垃圾減量,這減法效果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