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天未亮,到夜已黑,廈門公交披星戴月,每天開啟約260萬人次的“大遷徙”。
臺海網(wǎng)8月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通訊員 楊錦強 實習生 代磊)晝夜的“遷徙”人群,在車廂里、在站臺邊,一個簡單的動作、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刻放慢步伐的等待,讓人感到心有暖意。
只是,這股文明禮讓之風,之于廈門由來已久,跨越世紀,傳承20多年。“公交文明禮讓”是聞名全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對廈門人來說,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個大寫的文明早已流淌在每一位公共交通參與者身上。
一個動作
外地老者頻受讓座之禮
昨天傍晚,27路公交車稍顯擁擠。一位老伯拿著雨傘上車,被夾在人群中,夠不到扶手。
臨窗而坐的小伙,從人群縫隙中看到老伯,站起來,朝老伯招招手:“老伯,過來坐這里!”
車廂內(nèi)的乘客,自覺側(cè)身,為老伯閃出一條通道。
“謝謝小伙子,還讓你站著擠車,真是不好意思。”老伯坐下,連聲道謝。
“沒事,應(yīng)該的。”小伙子笑笑說。
公交讓座,一個普通的舉動,但在廈門市民中已成為一種習慣。
公交文明之風,讓外地游客也感到溫暖。
陳秉祥老人,來自浙江。六年前,她和朋友一行六人來廈旅游,都是年過七旬的老者。在廈一周,公交出行,幾乎每次都受到讓座之禮。
“我們到過全國許多大中城市,公交車上讓座的有之,而如此熱情可難得一見。”陳老回家后,聯(lián)名其余5人,寫了一封信《廈門人熱情好客和諧有禮,謝謝你》,寄給廈門市委文明辦,洋洋灑灑五頁紙,詳細描述了他們在廈旅游期間的感人經(jīng)歷。
集美大學教授、交通問題專家林地球也曾直言,讓他引以為傲的就是廈門公交車的讓座率,是全國最高的。
一篇文章
上海老人寫文章贊廈門“讓座”之風
其實,文明讓座讓廈門的文明形象在全國廣為傳播,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一位上海退休老人在《解放日報》發(fā)表的一篇《學一學廈門人,從廈門“讓座”成風說起》,讓廈門的公交讓座行為聞名全國。
彼時,上海一對老夫婦到廈門旅游,在公交車上一再感受到廈門人親切的讓座之情。
他和老伴游覽集美后,上了一輛公共汽車,投完幣后回頭一看,老伴已在車門口位置上坐定,旁邊還留著一個空座,他走過去坐下。老伴告訴他:“是兩位年輕人讓我們坐的。”他看站在旁邊的一個年輕人手里還拎著包,站起來想把座位還給年輕人。年輕人按住他肩膀:“老人家,您坐。我年輕,沒關(guān)系。”
時隔一天,他們從火車站買票回賓館,碰上放學時間。一上車,立即有4個背著書包的中學生站起來讓座。
老人回滬后,寫了一篇題為《學一學廈門人——從廈門“讓座”成風說起》的文章發(fā)表在《解放日報》上,稱贊廈門市公交車讓座,已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風氣,一種沁人肺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風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