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方,我們曾穿過爸爸的軍裝;
在北方,我們曾走過無邊的荒涼;
在北方,寒風(fēng)吹拂過他的臉頰;
在北方,我們還在朝思暮想……
彭軍(著名主持人、廈門“愛崗敬業(yè)”道德模范)
戎馬生涯 名字記錄父親的歲月
“彭軍”這個名字,誕生在戍邊的前線軍營里。
臺海網(wǎng)6月15日訊 (海峽導(dǎo)報記者 葉鵬)這一年是父親行伍進入第十三個年頭,也是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前一年,父親用兒子的名字來銘記自己人生中一段難忘的歲月——他上過兩次戰(zhàn)場,一次是“援越抗美”,一次是“自衛(wèi)反擊”。
父親說,我們從祖輩開始就過著遷徙的日子,從山東到嶺南,從戍邊到北京,大半個中國都走遍了,這一切莫不折射著大時代的悲喜。
爺爺那輩,清朝末年出生,遇上饑荒,被賣到了嶺南。后來,爺爺常念叨小時候他母親臨別時的話,“把孩子賣出去,或許能讓他有條活路”。
父親參軍,緣于爺爺樸素的想法,“沒有國,哪里有家,兒子應(yīng)該跟部隊走”。他的第一場仗是開出友誼關(guān),三個月密集訓(xùn)練,從新兵蛋子到軍車正駕駛,從廣西平?jīng)龅皆侥虾觾?nèi),運輸線直入前沿。
那是無悔青春才有的歲月,為躲避占絕對優(yōu)勢的美軍空軍空襲,軍車深夜關(guān)燈靜默,蜿蜒行駛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山路上,前車是先導(dǎo),若前車“光榮”,后車就跟上,流著眼淚,繼續(xù)向前……那是電影里才有的“戰(zhàn)友托孤”,以生命換來的深情。
這段歲月,父親很少提及,一直到很多年后才偶爾說起。我才知道,與父親同袍的一位伯伯是他的前車,就在順利抵達預(yù)定目標前一公里,一顆炸彈爆炸了,生命無常成為父親永遠的痛。
烽火連天的戎馬生涯則讓父親對“名利生死”有了達觀的認識,晚年,他留給我的一句話是“彭軍啊,要知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