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萍李躍華)
【鏈接】
非遺手工DIY體驗及
兒童戲服穿著體驗時間
6月10日、11日9:30-11:30,15:00-17:00
蜈蚣閣歷史溯源
蜈蚣閣是閩臺一項獨特的民間游藝活動,舊時用于迎神賽會化裝游行,今為進香及文藝踩街形式之一。蜈蚣閣可能起源于唐代北方的“山車”“旱船”,后來又融入五代的“彩舟”元素。東嶼社區(qū)蜈蚣閣由來已久,據社區(qū)長者說,至今應有數百余年歷史,是海滄蜈蚣閣的發(fā)源地之一。
蜈蚣閣上常飾以各種彩綢花卉、飛禽走獸、泥像紙人。每座彩閣板長3.6米,寬32厘米,板間以活榫相接,連成一串,可靈活轉動。卸接榫眼處橫穿一橫木,兩邊配4人肩扛,象征蜈蚣之足。每座彩閣前后乘坐兩名孩童,裝扮成王、將、相、才子、佳人等,彩閣前為龍首,后為龍尾。
蜈蚣閣陣勢龐大,既像一條巨型蜈蚣,又像一條絢麗多彩蜿蜒曲展的巨龍,行走在進香、踩街隊伍中,呈現出一派吉慶祥和、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2011年,“海滄蜈蚣閣”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滄蜈蚣閣”與享譽閩臺兩地的“保生大帝信俗”有著密切聯系,是閩臺保生大帝祭祀民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今,海滄東嶼、錦里、青礁等村居,每年都要舉辦蜈蚣閣進香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