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6月2日訊 (海峽導(dǎo)報記者 劉承烺 通訊員 蔡江沈/文 蔡建東/圖)昨天上午,在翔安大嶝中學,幾名來自臺灣的教師和大嶝中學的初中老師來了一回“同題異構(gòu)”的教學切磋。兩岸各派一個老師,就同一個課題,面向程度相同的班級,各自教學。在同期舉辦的海峽兩岸(翔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教學論壇中,兩岸教師各抒己見,現(xiàn)場討論熱烈。
臺灣教學模式 鼓勵學生個體思考
昨天切磋的是語文課、數(shù)學課和英語課,為初二學生開課。
先開講的是來自金門金沙中學的蔡美意老師,她講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行路難》。
她沒有先講課,而是發(fā)了便利貼和一張綠色對開底版紙,“今天我們上課需要4人小組緊密合作,到時候把各自的回答都寫在便利貼上,然后拼在一起”。
課堂按照計劃有序進行。“請問行路難,難在哪里?”課堂一片沉寂。蔡老師也不急,“給你們1分鐘,把想說的寫在便利貼上吧”。
一遍遍的引導(dǎo),蔡美意無非就想讓同學們明白,課堂上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一些生活的道理也能體會到。
蔡美意說,臺灣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個體思考,讓弱勢學生也有發(fā)聲機會。
翔安區(qū)大嶝中學校長宋火金也默默聽完了兩岸教師所上的兩堂數(shù)學課,他對大陸老師的評價是,“心中有教學”,而對臺灣老師的評價是,“心中有學生”。
在他看來,心中有教學,所以課程設(shè)計嚴格圍繞著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在“演繹”,每一步都很精準;而心中有學生,課程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來布局,重在“玩”,知識體系的構(gòu)建則是第二位的。
大陸學生 課前預(yù)習做得很到位
在隨后舉行的海峽兩岸(翔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教學論壇中,兩岸教師各抒己見。臺灣金沙中學校長宋文章接受導(dǎo)報記者采訪時,對當天老師上課的表現(xiàn)給予肯定。“我們在論壇中,討論了早上上課的模式,有哪些優(yōu)點可以學習,有哪些缺點可以糾正。因為實際上老師的工作,就是教學生怎么去學習,所以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可能讓學生比較有意愿來主動學習。”
宋文章說,大嶝中學和金沙中學互動已超過八年,這次啟動教師教學交流,在教師的互動上,對教師的成長可能會比較有效果。將來大嶝中學也將有教師到臺灣上課。宋文章表示,這樣的教學交流模式,對兩岸教師對教學教材的熟悉度,應(yīng)該會有幫助。
蔡美意老師說,這一次通過同課異教的方式,自己上了一次,然后也看了其他老師演示一次,在互相的教學風格,或者在重點的提示,還有對孩子不同的啟發(fā)上,她也學到了很多。“剛才那堂課,我參與了一個完整的課程教學,發(fā)現(xiàn)老師在對于課程深度的剖析、引經(jīng)據(jù)典,還有觸類旁通上,孩子們真的能夠舉一反三的。另外很棒的是,孩子們在課前預(yù)習方面,我覺得做得很到位。大陸教師在這一塊,做了非常多課前的備課,讓孩子們有跡可循,可以大概知道回去要先朝哪個方向做,為課程做準備。在孩子們回來課堂時,老師直接給孩子引導(dǎo)和教學。這一方面可能我回去之后可以再多加實施,加入在我的課程里面,讓它可以更完整、更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