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生活簡單快樂,看電影是大家共同期盼”
修建鷹廈鐵路那三年,在郭文敏的心中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上個世紀50年代,工友們一個月能領到35元工資,在當時算很不錯了。我們每個月固定交12元伙食費。即使和現(xiàn)在比,那時候的伙食也不算差,有菜有肉還有魚。八個人圍坐一桌,聊著天,相當愜意。”郭文敏說。
那個時候的工地清一色都是男性,郭文敏和工友們一般都把衣服交給附近的農(nóng)婦洗。“洗一次要1.5元,每隔一個月還要洗一次被子。”郭文敏說,別看那時還可以雇人洗衣服,但住的都是簡易搭蓋的茅草屋,稻草鋪一鋪就是一張床。
那段日子,每個月能看兩三場露天電影,除此之外就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了,于是,看電影成了大家共同的期盼。“想家時,我就給家里寄點錢,再寫封信。雖然家人不會寫字,回不了信,但我還是堅持寫。”郭文敏說。
“行駛在自己修建的鐵路上,別提有多激動了”
1957年,鷹廈鐵路竣工。這些民工也坐上了鐵路開通后的頭幾趟火車。“大家都是第一次坐火車,而且是行駛在自己修建的鐵路上,別提多激動了。”郭文敏說,當時參與修建鐵路的民工很多,大家都輪流坐火車體驗。他們從施工段坐火車到廈門,之后又返回,那也是他和工友們第一次到廈門。“雖然工友們只是負責了其中一小段線路,但見河架橋、見山挖洞后的那種成就感讓大家都很興奮。”
鐵路修建完成后,工友們都各回各家,基本上沒有再聯(lián)系了。不過郭文敏仍記得當年一起奮斗的工友張金泉、黃勝發(fā)和李木旺。那時的他們年紀相仿,20歲左右,而且都是南平老鄉(xiāng),經(jīng)常接觸,關系非常親密。不過自從工作結(jié)束后,大家就再也沒有聯(lián)系了。
郭文敏說,他想通過晚報,看能不能找到照片上的工友,可能有一部分人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但依然想知道其他工友現(xiàn)在過得好不好。“如果能夠再見面,那是再好不過了,大家可以一起回憶往事,聊聊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