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左數(shù)拿著第一面錦旗的是郭文敏。

爆破優(yōu)勝小隊合影。

-郭文敏老人拿著老照片尋找昔日的工友。
一張黑白老照片上,密密麻麻地站著十三排人,一共有120人之多。照片上方寫著:“民工七中隊二分隊全體民工在修建鷹廈線于3008工程榮立功臣集體合影留念一九五六年八一”。照片中有10個人拿著錦旗,其中一人叫郭文敏。
近日,年近八旬的郭文敏老人拿著這張照片走進晚報熱線室:“我想知道照片中還有多少人仍在世,我想念這些兄弟們!”
臺海網(wǎng)5月1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資料】
鷹廈鐵路,又稱鷹廈線,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鐵路干線。北起江西鷹潭市,南至福建廈門市,全長694公里。1957年4月12日,鷹廈鐵路全線正式通車。這條鐵路在贛閩崇山峻嶺、河川峽谷之中由北向南伸延,一路越過贛閩分水嶺武夷山脈和橫貫閩中的戴云山脈,跨過閩江、九龍江水系,穿過杏林海灣和高崎海堤,把廈門島同陸地連接起來。
“晚報太神奇了,我朋友登報第二天找到表兄”
2010年,郭文敏跟隨孩子來到廈門定居,之前他一直在南平生活。去年2月份,他在晚報上看到一則尋人的報道,來自南平的謝輝生想通過晚報尋找廈門的表兄曾國鈞一家(原名叫曾國根,因閩南話諧音念成了國鈞)。“謝輝生是我朋友,在南平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在公園里泡茶聊天呢。”郭文敏說,報道刊出的第二天,謝輝生就找到了表兄。“晚報力量太強大了,連我在南平的朋友都知道這張報紙。更神奇的是,要找的人隔天就找到了,真是很厲害!”
郭文敏說,這幾年,晚報成功找到了很多讀者要找的人,這讓他更加信任晚報。還有,他還經(jīng)常在晚報中看到,很多老人分享老照片和老故事。于是,他翻出了60多年前的一張老照片,想通過晚報找到當年的工友們。
“照片里每個人我都認識,大家感情都很好”
“這張照片是1956年拍的,當時鐵路快竣工了,大家合影留念。”郭文敏說,之前搬家,他差一點將這張照片弄丟了。還好,近日整理家里時,又發(fā)現(xiàn)了這張老照片。“照片里的每一個人當年我都認識,現(xiàn)在老了,已經(jīng)不能全部記住了。”
郭文敏說,1955年加入修建鐵路隊伍時,他負責(zé)后勤,主要是保管工具、炸藥等物資,分隊的每個工友幾乎都會找他領(lǐng)取工具。“除了我,其他人基本上都工作在第一線。因為我跟他們的感情比較好,所以拍照時,他們也叫上了我。”
郭文敏從包里拿出另一張照片,這是二分隊爆破優(yōu)勝小隊的合影,總共35人。“除了我,其他人都是負責(zé)爆破任務(wù)的。這張照片比那張大合照早拍兩個月,我也是被工友們拉去一起拍的。”郭文敏說。
“工友們經(jīng)常面對危險,是鷹廈鐵路的貢獻者”
郭文敏說,他的工友當中大多是鄉(xiāng)下農(nóng)民和城里居民,年紀最小的18歲,最大的將近40歲,當中有不少是閩南人。他加入民工七中隊之前,在老家南平的支前委員會做分發(fā)物資的工作,相當于現(xiàn)在的街道工作人員。“參加修建鐵路時,我被分配做后勤,可能跟我之前的工作有關(guān)。”郭文敏說,他還清楚記得去報到時的情景,他從南平走了4個多小時,才到達施工段外洋站。
郭文敏說,修建鐵路不僅緊張,還充滿了危險。記得有一次實施爆破任務(wù),一個小伙子不慎被掉落的石頭砸傷,在醫(yī)院里住了好幾天。發(fā)現(xiàn)這名工友受傷后,有人立即將他送去醫(yī)院,留下的人則分擔(dān)傷者的工作。“這個團隊很團結(jié),我的那些工友都是鷹廈鐵路的貢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