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4月25日訊 據(jù)廈門晚報報道 在瓷器界,同安汀溪窯的珠光青瓷獨樹一幟,因青中閃綠,綠中泛黃,新鮮悅人,總有讓人百看不厭的味道,卻一度被隱沒在時間長河中。
幸好,同安小伙子莊友誼立志要和同仁們一起努力,讓故鄉(xiāng)的珠光青瓷重新煥發(fā)光彩,再次“飛入尋常百姓家”。
莊友誼是同安珠光青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經過收集古瓷片、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反復研究試驗,他復燒的珠光青瓷,有著宋元時期的歷史感與厚重感。
游客問了一句話
激發(fā)他復燒珠光青瓷的念頭
說起汀溪窯址,莊友誼不陌生。小時候,他和小伙伴經常到汀溪水庫邊玩耍。莊友誼說,那時候,他們還在水庫邊撿過一些瓷片,尤其喜歡拿它們來打水漂。
長大后,莊友誼才知道,他兒時打水漂的瓷片原來就是珠光青瓷殘片,而這些殘片有著輝煌的歷史。于是,莊友誼開始有意收集珠光青瓷標本。2001 年,正在讀大學的莊友誼偶然在古玩市場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識的瓷器。這些瓷器跟他小時候在汀溪水庫玩耍時看到的瓷片,幾乎一模一樣。但當他與其他人聊起珠光青瓷時,卻發(fā)現(xiàn)它的知名度有限,甚至連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2010 年,莊友誼在旅游行業(yè)工作,經常被游客問及:“廈門的伴手禮是不是只有餡餅?”這讓莊友誼萌生了復燒珠光青瓷的念頭,他希望把珠光青瓷做成廈門特色伴手禮。莊友誼曾經開過瓷廠,生產瓷器禮品,對于制作瓷器,是輕車熟路。但對于珠光青瓷,他就一頭霧水了。
投入十幾萬元打水漂
專家指點重新尋找思路
剛開始,莊友誼查閱大量文獻,但找到不過是“以前青瓷用草木灰”等語焉不詳?shù)挠涊d,究竟是用什么草、什么木,完全沒有頭緒。莊友誼還摔破收集的標本,查看里面的秘密。雖然他認定以現(xiàn)代的技術制作珠光青瓷,肯定沒問題,但他也坦言:“復燒珠光青瓷之路,不知道盡頭。”從 2010 年有了復燒珠光青瓷的念頭開始,莊友誼花了整整11個月時間,燒了 200 窯以上、數(shù)萬件樣品。
但樣品都跟珠光青瓷的枇杷黃效果不一樣。不斷嘗試就意味著不斷花錢,莊友誼投入的十幾萬元跟著打水漂。2011年,莊友誼終于燒出了有枇杷黃效果的珠光青瓷樣品,但專家認為,樣品做得太精致了,缺少珠光青瓷本身所帶的質樸氣息。
莊友誼開始反思,古代的生產力不像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窯燒肯定是就近取材,不可能到幾百幾千公里外去運載胎土。如此一來,莊友誼縮小取材范圍,就在汀溪窯址周邊重新取材、研究配方、請教專家。他和工人不斷試驗不同的溫度,并調整配方比例。有時,他在工廠一待就是兩三天,柴燒時,基本上接連兩天都不能睡覺。原來,柴燒時的火倉與窯倉是分開的,窯必須循序漸進地升溫,還要注意火力、風向等,而這些只能依靠目視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