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打零工 擔心住進救助站不方便
他們說,從救助站到工地太遠了
一天晚上10點多,在火車站假日商城邊的一處小巷內(nèi),救助站工作人員黃先生等人見到了三名流浪者在此露宿,經(jīng)過近半小時的勸導,三名流浪者均無動于衷,不愿進入救助站。
其中一名流浪者老李說,自己平時在火車站周邊打點零工,有時到附近的工地上搬磚。“工地在文灶,早上六點就要上工,我住在這邊過去方便,晚上多蓋幾層被子也不冷。”老李說:“如果住進救助站,每天上午過來上工就太遠了。”
當記者第二次跟隨救助站工作人員來到假日商城附近,看到上次已經(jīng)到救助站“認門”的老郭也在這里露宿。他說,救助站各方面條件都好,原來打算回來拿一些“家當”就住進救助站的,但也是由于上工太遠,最終放棄了。
有人是職業(yè)乞丐 去了救助站“斷財路”
有的乞討者一晚能“賺”上千元
救助站工作人員說,現(xiàn)階段的“寒冬送暖行動”雖然取得一些成果,但還有許多流浪者不愿接受救助。一部分流浪者是職業(yè)乞丐,他們不愿意接受救助。
工作人員說:“這些職業(yè)乞丐大多在我市知名景點或人流密集處乞討,如廈大、南普陀、中山路附近地段等,他們有時一天能乞討到二三百元。如果到救助站過夜,白天再過去乞討,就比較不便,所以他們往往拒絕接受救助。”
救助站一位資深工作人員表示,在救助流浪者的工作中,他接觸過兩名令人印象深刻的“職業(yè)乞討者”。
過去常常在廈大、南普陀一帶乞討的老耿,由于小兒麻痹導致重度殘疾,腿腳不便無法行走,趴在地上乞討。“他形象比較可憐,嘴又甜,遇見市民施舍,‘謝謝大哥’‘謝謝阿姨’張口就來,因此每天收入都不錯。”救助站工作人員說:“有時候遇見人流量大的時候,他一晚上收入都能有上千元。”這位工作人員說,老耿娶妻生子后依然以此為生,還能供養(yǎng)孩子上大學,“他收入不錯,肯定不會進救助站的。”
另一位龍巖籍的乞討者,也是重度殘疾,四肢已萎縮。“他每日出門到人流量大的地方乞討,都是由他姐姐送去,晚上再由姐姐將他接回,每日吃飯也是由姐姐喂食。據(jù)了解,他有付給姐姐一定報酬。”工作人員說,幾周前,工作人員將他接到救助站,其吃喝拉撒均要工作人員全程陪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