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團在紅軍醫(yī)院前了解歷史情況。
【記者手記】
你好,蘇區(qū)烏克蘭
臺海網10月9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寧化之行近三天,大半時間,我們的采訪車都在田間小道上穿梭。窗外,大片大片黃燦燦、綠油油的稻田兩相交錯,豐收的季節(jié)又要到了。
可以想象,80多年前,這里為什么會被稱為“蘇區(qū)烏克蘭”。作為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糧倉之一,開墾荒地6200畝、油菜籽產量1.9萬斤、捐糧14萬擔……恍惚之間,我們可以想見當時喊著口號、收割稻谷,支援紅軍的場景。
借由特邀講述人的穿針引線和寧化縣委報道組羅旺水、俞祥波的幫助,每一個微小人物的命運,讓歷史的宏大敘事變得真實可感。
站在曹盛??漳骨?,曹祥敏懷念他的祖輩父輩。站在母校旁,曹耀尹為亂墳冢拔去雜草。回程后,王大河想了一夜,凌晨發(fā)來信息:他最難忘的一刻,是表兄回憶祖母時,突然涌出的淚水。
寧化作為“紅軍大本營”“誕生紅軍的故鄉(xiāng)”,曾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參加革命,參加革命的人中,犧牲的人超過一半。而在那犧牲的人里,又有一半無名無姓,其中包括曹耀尹帶領我們尋訪的炸開把門石后摔下深谷的小號手。
回程路上,車子意外拋錨。站在隧道之間的高速路旁,群山連綿,腦海里盡是當年寧化人擴紅支前,浴血湘江,徒步長征的畫面,仿佛天意讓我們停下腳步,再次回望那一片紅色土壤: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多么需要一次次地重返和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