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 催生倆“黃金碼頭”
廈門和平碼頭承載了太多老臺胞的記憶,廈金航線開航初期正是以這里作為客運碼頭。由于客源限定為金門籍民眾及在大陸投資設廠的臺企員工,還僅是個案通航,剛開始乘坐率平均每天僅有30%。
而和平碼頭也存在“先天條件不足”,場地小,遇到臺風時,候船場所十分擁擠,進出旅客風吹日曬雨淋。到2008年6月28日,廈門啟用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暨廈金客運碼頭服務廈金直航客運,該碼頭年吞吐能力為150萬人次。同年8月31日,廈門又啟用五通??章?lián)運碼頭,開通廈金線第二通道五通—水頭航線,年保障旅客吞吐能力可達150萬人次。因為“小三通”的熱絡,這兩個碼頭成為大陸對臺的“黃金碼頭”。
為實現(xiàn)碼頭資源的有效配置,2014年4月25日廈金航線資源整合正式啟動,東渡郵輪中心碼頭航線航班全部調整至五通客運碼頭,實行新的航班和票價,開啟了廈金“小三通”航線新的紀元。為應對“小三通”客運量發(fā)展的需要,五通客運碼頭已啟動三期建設,預計2017年底完工,屆時,碼頭年旅客吞吐量將翻番,可達300萬人次以上。
金門方面,“小三通”開通初期以料羅港區(qū)為通關口岸,2002年7月遷到水頭港區(qū),2005年11月7日正式啟用水頭商港旅客服務中心大樓,從此改變了廈金航線船舶與大小金門航線船舶共享浮動碼頭的局面。
航班 從個案操作到“公交化”運輸
除往返旅客不斷增長外,廈金“小三通”開通以來旅客對象范圍也不斷擴大。初期,臺灣只允許金門籍人員經(jīng)廈金航線往返廈金兩地,之后逐步放寬至在金門設籍6個月以上的臺灣地區(qū)居民、大陸臺商、福建籍大陸配偶、福建籍“榮民”、旅臺鄉(xiāng)親,現(xiàn)在,兩岸同胞都可以通過廈金“小三通”往返兩岸。
2003年開始采取通案通航的模式,為每周3天有航班。因受“非典”的影響,2003年5月-7月停航,8月復航,為每周4天有航班。
2004年春運后天天開航,每天進出8個航班;2005年下半年起每天進出12個航班;2006年7月起每天進出20個航班;2009年前半年每天進出28個航班,從7月16日起增開為每日32個航班;2010年4月1日起增開為每日36個航班。2012年6月17日開始夜航試運行。
目前,五通碼頭航班密度為每天36個航班,客流高峰期間做到每隔30分鐘就有一個航班,航程由20海里減至9.7海里,航行時間由60分鐘減至30分鐘,票價由130元下降至110元,便利又經(jīng)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