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老人為了“趕路”或者不舒服,就雙手在前撐地,兩膝跪著“走路”。
大約150米的回家路,他走走停停,花了20多分鐘。
村里人都說,老人的腿腳有毛病,曾被現(xiàn)已離家的唯一一個兒子打過,才會導(dǎo)致目前這種情況。
老人說,他早年就有風(fēng)濕病,兒子以前會喝酒,酒后會打人,他和兒媳婦都被打過。“如果不會喝,就不要喝。”老人語氣里帶著遺憾和心酸。
老人說,兒子會做木工,他們一家離開家鄉(xiāng)去同安居住好多年了,自己已經(jīng)好一段時間沒見到兒子了,他現(xiàn)在也不知道兒子一家的具體情況。目前,村里也沒有其他近親。
艱辛 住在廢棄舊食堂
就像普通的閩南人一樣,老人見到街坊鄰居,都會互相問候一下,而且,他還很健談。
從他的回憶里,導(dǎo)報記者得知,年輕時,彭明團(tuán)大多在工地打工,老了以后,他不會農(nóng)活,只能到處撿一些廢品維持生活,補貼家用。
他說,一些廢品占了家里的空間,兒子不讓他撿,但是不撿他無法生存,后來,他就到外面找了一些地方藏廢品。
他說,他目前住在廢棄的舊小學(xué)食堂,這間屋子里有兩個隔間,其中一個隔間堆著一些塑料瓶子、紙盒等廢品,這里也是他睡覺的地方。
屋子前有條水溝,他說,有時下雨水會漫到屋前的過道,某部隊人員曾來慰問,并幫他清理疏通水溝。
老人說,其實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撿垃圾為生,但在回到廢舊食堂的路上,他看到了一塊塑料片和一個被壓扁的鐵罐子,還是將它們納入隨身攜帶的一個袋子里。
路上,一個鄰居家不要的破洞鐵鍋,他也“笑納”了,其間,他抱怨說,他交代一個收廢品的人過來收東西,已經(jīng)過去四天了,那人還沒來。
擔(dān)憂 怕日后無法自理
老人說,有一些鄰居會接濟(jì)他,給他一些東西吃,昨日早上,也有人送他一些飯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