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
鸕鶿成群遷徙
記者了解到,鸕鶿是大型候鳥,俗稱“魚鷹”,善潛水捕魚,毛色像烏鴉,喙長稍微鉤曲,白天它停在河堤上,夜間棲息于樹上,遷徙時常聚集成小群,有時亦有多達近百只的大群。由此看來,集美大橋下的上千只鸕鶿,該算得上是“特大群”了。
【揭秘】
來廈過冬候鳥的五個秘密
1. 每年至少175種候鳥來廈
除了鸕鶿,冬季到廈門來“看海”的候鳥還真不少。據(jù)朱敬恩介紹,廈門常駐鳥類約有350多種,每年遷徙路過以及來廈門過冬的候鳥占到了廈門常駐鳥類的一半以上。
2. 候鳥多來自西伯利亞
朱敬恩說,包括鸕鶿在內(nèi),這些候鳥主要從西伯利亞來,通常在每年的9月份陸續(xù)飛來廈門,10月和11月達到高潮,來年3月開始往北飛,“眼下,該來廈門過冬的候鳥們都來了。”
3. 有的利用星空導航
有的左右半腦輪休
“可不要小看了這些候鳥,它們的遷徙是以上萬公里來計算的呢。” 朱敬恩進一步解釋:候鳥飛行速度的快慢,根據(jù)天氣狀況來調(diào)整,通常在2周到4周的時間之內(nèi)就可以飛抵目的地,“有的候鳥晚上也會飛翔,只要天氣晴,它們會利用星空導航;有的候鳥能夠晝夜不停地飛,飛行時大腦左右半腦輪流休息。”
4. 出發(fā)前吃成“胖子”
長途遷徙消耗巨大,朱敬恩說,為了遷徙,這些候鳥會在出發(fā)前把自己吃成個“大胖子”:有些候鳥甚至讓脂肪含量占體重的一半。
5. 來廈過冬候鳥有所減少
朱敬恩說,總體而言,來廈過冬的候鳥有所減少,“尤其是野鴨,無論是種類還是數(shù)量,都明顯減少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早前廈門N次入冬失敗,但這并未對候鳥來廈造成太大影響——朱敬恩說,候鳥南飛,看的是北方的氣候。
(原文標題:鸕鶿住在金門吃在廈門 揭秘來廈過冬候鳥5個秘密
原文網(wǎng)址:http://xm.fjsen.com/2015-12/02/content_1697986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