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擁軍為周阿姨做檢查
臺海網3月1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通訊員 張舒姍)“聽力困擾30年了!感謝集采政策,我才敢做手術!”周阿姨說。3月11日,福建省人工耳蝸集采政策正式落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順利完成第一臺手術,60歲的周阿姨成為首批受益者。
昨日上午,周阿姨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
主刀手術的廈大附屬中山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主任醫(yī)師洪擁軍表示:“國家通過大量集中采購,把價格降下來,還有一部分可以醫(yī)保報銷,現在自費大約就兩三萬元。”在廈大附屬中山醫(yī)院,像周阿姨這樣等待著集采落地做手術的聽障患者還有十多位。
周阿姨雙耳都有聽力下降問題,自30年前就開始佩戴助聽器,靠助聽器與他人溝通。然而,去年下半年,她的聽力突然急劇下降,雙耳聽力全失。醫(yī)生建議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但高昂的費用讓她的家庭望而卻步。
據悉,昨天植入的這款最新款的全套進口人工耳蝸,原本價格33萬元,國家集采后為5.6萬元。不僅如此,考慮到其家庭經濟情況,在此基礎上,科室還為周阿姨向廈門中山醫(yī)院基金會申請了1萬元資金補助。這場進口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個人僅花費2萬多元。
手術成功后,周阿姨將能享受美好的有聲世界。洪擁軍介紹說,手術兩周后開機,將為周阿姨進行聽力康復訓練,使其能更好地聆聽和交流。
什么是人工耳蝸?
洪擁軍介紹,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植入體和言語處理器組成,能夠通過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編碼的電信號,通過人工耳蝸電極傳入內耳,再經聽神經通路向大腦傳輸聽覺信息,代替病變受損的耳蝸聽覺器官,從而產生聽覺。術后,患者經過康復訓練,大部分都能獲得接近正常聽力的效果。人工耳蝸是目前最成熟的仿生器官之一,針對重度或極重度聾的患者,如果助聽器無效,人工耳蝸便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