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1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通訊員 洪于蕙 陳嘉俊) 來自福州的張女士,近兩年明顯感覺到走路變得吃力。原本能夠輕松走三五公里的她,現(xiàn)在走50米就感到雙腿沉重,步履艱難。更讓她困擾的是,面對坡道時,她幾乎無法前進。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后,張女士得知自己患有腹主動脈重度縮窄。所幸她及時到復旦中山廈門醫(yī)院血管外科求診,該院醫(yī)生為其再造了一條下肢動脈血流通道,治愈了其病癥。
以為是腿腳不行
沒想到竟然是大病
一開始還以為只是年紀大腿腳不行了,沒想到居然得了這種病。當?shù)蒯t(yī)院醫(yī)生說需要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但手術風險比較大。為了盡快解除病痛,張女士多方打聽,慕名來到復旦中山廈門醫(yī)院血管外科求診。血管外科副主任盧偉鋒教授、洪詩釵副主任醫(yī)師專家團隊接診后,為張女士完善了相關檢查,仔細查看了檢查報告及影像資料,發(fā)現(xiàn)其腹主動脈縮窄嚴重。
復旦中山廈門醫(y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盧偉鋒說,腹主動脈是人體最重要的血管之一,腹部臟器、下肢都是依賴腹主動脈供血的?;颊叩母怪鲃用}已經(jīng)重度縮窄,致使下肢出現(xiàn)缺血癥狀,繼續(xù)發(fā)展可能導致雙腳缺血癥狀加重,甚至壞死,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在分析病情后,專家建議為患者重建下肢動脈血流通道,通過血管搭橋的方式增加下肢供血。“如果將患者腹主動脈比作八車道公路,縮窄處就是一車道,導致血液在該部位的流動受到阻礙,現(xiàn)在需要在縮窄處上下游之間再建立一個高速公路,恢復血液的正常通行。”復旦中山廈門醫(yī)院血管外科主任符偉國教授很形象地打了個比方。
那么該選擇哪根血管作為供血血管進行搭橋?血管外科團隊經(jīng)過初步評估,考慮緊鄰心臟的升主動脈能提供足夠的血壓和血流量,是最佳的血管選擇。為此,血管外科盧偉鋒教授團隊發(fā)起多學科會診,聯(lián)系心外科執(zhí)行主任夏利民教授團隊進行商討,制定了最優(yōu)的手術方案:使用血管吻合技術,從升主動脈“搭橋”到下肢的髂總動脈上,增加下肢的血液供應,改善下肢缺血癥狀。
手術突破“生命禁區(qū)”
好比在“螺絲殼里做道場”
升主動脈是緊鄰心臟的大血管,供應全身的血液,位于胸腔的深部,被稱為“生命的禁區(qū)”和“生命樞紐”,一般的手術不敢輕易涉及;髂動脈是為下肢供血最重要的血管,要將人工血管同僅有手指粗細的髂動脈吻合也絕非易事,要求術者有極高超的手術技巧。這樣的手術,難度好比“螺絲殼里做道場”。
專家團隊組成多學科手術團隊反復討論手術流程,完善相關細節(jié)在完善術前各項準備后,血管外科盧偉鋒教授專家團隊,心外科夏利民教授專家團隊在麻醉科、護理部等科室協(xié)助下,為患者實施“升主動脈—髂動脈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術”,不同于需要切斷胸骨和肋骨的常規(guī)手術方式,
憑借默契的配合,豐富的手術經(jīng)驗和高超的手術技巧,多學科手術團隊圓滿完成此次高難度手術。術后,張女士癥狀得到逐步好轉,雙側足背動脈恢復搏動,雙下肢的血液供應明顯改善,目前已康復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