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2024年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臺海網6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今年全國高考,福建省使用的是新課標I卷,由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命制。昨天上午11時30分,隨著第一門語文科目考試結束,福建省2024年高考作文題正式公布。
今年福建高考作文題中出現人工智能元素,考場外也隨即開啟了一場“AI團戰(zhàn)”,熱心的圍觀群眾紛紛開啟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字節(jié)豆包等AI大模型,轟轟烈烈生成AI大作文,與考生共同迎接高考的挑戰(zhàn)。
AI作文“團戰(zhàn)”
每位考生都要絞盡腦汁才能完成的高考作文,AI模型在3秒內就能快速生成。那么,AI寫出來的高考作文,到底是“精品作文”,還是“廢話文學”?
這次,我們“請”到了人工智能“考生”現場寫作,并請廈門的一線語文教師對AI作文進行點評。
“AI考生”1 ChatGPT
《問題會隨著科技進步而減少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得到了快速的解決。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問題會越來越少?在我看來,科技的進步并不會讓問題減少,相反,它可能引發(fā)更多的新問題,并催生我們對更深層次問題的探討。
首先,科技的進步往往是解決現有問題的結果,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問題?;ヂ摼W的普及使得信息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查找所需的資料,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問題。然而,隨著信息量的爆炸,信息過載、虛假信息泛濫等新問題隨之而來。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篩選、驗證信息的真實性。這不僅沒有減少問題,反而增加了我們需要面對的新挑戰(zhàn)。
其次,人工智能的應用同樣是一把雙刃劍。人工智能在許多領域展示出了強大的能力,能夠高效地處理大量數據,完成復雜的任務,如醫(yī)學診斷、自動駕駛和自然語言處理等。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也帶來了倫理、隱私和安全等一系列新的問題。例如,人工智能系統(tǒng)如何在決策中避免偏見?個人隱私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得到保護?如何防范人工智能被惡意使用?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推動法律、道德和技術的共同進步。
此外,科技進步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使得我們能夠提出更復雜、更深刻的問題。以科學研究為例,隨著技術手段的提升,我們能夠觀察到更微觀的粒子運動,探索更遙遠的宇宙空間,研究更復雜的生物機理。這些進步不僅解答了許多原本未解的問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更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例如,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宇宙大爆炸的起源、生物進化的深層機制等,這些問題的答案仍在科學家的探尋之中。
最后,科技進步對人類思維方式和問題意識的影響也是深遠的。過去,人類面對的是如何解決溫飽、生存等基本問題,而現在,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提升生活質量、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公平等更高層次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使得我們不僅關注現實問題,還開始探索更具哲學意義的終極問題,如意識的本質、生命的意義、道德的界限等。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的進步,問題不僅不會減少,反而可能會增多、變得更加復雜和深刻。這種現象背后反映的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不斷探索和對自身存在的深入思考。正是這種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們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這些新的挑戰(zhàn),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和創(chuàng)新,尋求更全面、更深刻的答案。唯有如此,人類才能在科技的浪潮中不斷前行,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
“AI考生”2 文心一言
《問題之海,智慧之舟》
在互聯網的波瀾壯闊中,人工智能如一艘巨輪,乘風破浪,引領我們走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只需輕觸指尖,知識的海洋便洶涌而來,答案如同星辰般密布在無盡的夜空。然而,當我們享受著問題迅速得到解答的便捷時,不禁要問: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呢?
或許,從表面看,問題確實在減少。搜索引擎的每一次點擊,都像是向宇宙發(fā)出了一束光,而答案則是那遙遠星球的回音,迅速而準確地傳遞到我們的耳中。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問題本身在減少,而是我們獲取答案的方式變得更加高效。如同古人仰望星空,我們依舊對未知充滿好奇,只是現在我們有了更多的工具去探索那深邃的宇宙。
問題的減少,并非真的減少,而是被更高效地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深化對世界的理解,不斷地拓展知識的邊界。人工智能的應用,就像是一把銳利的劍,劈開了困擾我們的迷霧,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道路。然而,這也帶來了一種挑戰(zhàn):我們是否會因為過于依賴技術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僅要學會利用技術解決問題,更要學會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是推動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正如牛頓所說:“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這些巨人,正是我們前人提出的無數問題。他們的問題,引領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此外,我們還要明白,有些問題,是技術無法完全解答的。比如,人生的意義、道德的價值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思考。技術可以為我們提供數據和信息,但真正的智慧,卻來自于我們內心的感悟和體驗。
因此,我們的問題并沒有減少,只是變得更加深入、更加復雜。我們需要用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去發(fā)現問題,用更加深邃的思考去解答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將成為我們最得力的助手,幫助我們跨越重重難關,最終抵達智慧的彼岸。在這個充滿問題的世界里,我們都是探索者。讓我們用好奇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勇敢的心去面對挑戰(zhàn)。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問題之海中乘風破浪,駛向智慧的遠方。
“AI考生” 字節(jié)豆包3
《問題,因思考而常新》
在互聯網普及、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當下,似乎我們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能迅速找到答案。知識的獲取變得如此便捷,我們不禁思考:我們的問題是否真的會越來越少?
不可否認,科技的發(fā)展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許多曾經困擾我們的問題如今能輕松解決。比如,不認識的字、不懂的概念,只需動動手指,答案便躍然眼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問題會減少,相反,它可能會引發(fā)更多新的問題。
科技讓我們能更快地解決已知問題,但也讓我們更容易接觸到未知的領域。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門,每一扇門后都可能隱藏著無數待解的謎題。我們知道得越多,便越會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那些曾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jié),那些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層原理,都可能成為新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
再者,科技雖然能提供答案,但它無法替代我們的思考。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依賴現成的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那么我們將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一個問題的解決,不應僅僅是知道了答案,更應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比如對于科學理論的學習,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記住公式和結論,更要去思考這些理論是如何產生的,有哪些假設和局限。這樣,我們才能在面對新的現象和問題時,運用所學去分析和解決,而不是機械地套用已有答案。
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的問題也在不斷涌現。環(huán)境問題、能源問題、社會公平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需要我們不斷去思考、去尋求解決方案。這些問題并非簡單地通過搜索就能找到答案,它們需要我們匯聚眾人的智慧,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的進步正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的。每一個偉大的發(fā)明、每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無不是源于對問題的執(zhí)著探索。牛頓對蘋果落地的思考引發(fā)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愛因斯坦對光速不變的思考開啟了相對論的大門。正是這些勇于提問、善于思考的人,推動了人類知識的邊界不斷拓展。
所以,在這個看似答案隨手可得的時代,我們的問題不應減少,而應更加豐富和多樣。我們要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心,善于從日?,F象中發(fā)現問題,不斷地質疑和反思既有答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科技的浪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讓我們珍惜每一個問題,因為它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走向智慧的橋梁。問題,因思考而常新,因探索而永恒。
高考作文題點評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解讀
試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品質
昨天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后,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隨即對外發(fā)布試題解讀,即說明命題的用意,其中對于全國新課標Ⅰ卷的作文題這樣解析:
本題具有較強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維度很多:比如問題的“多與少”,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類還在不斷思考,伴隨著舊問題的解決,新問題會不斷產生,推動人類不斷邁上新臺階。又如問題的“淺與深”,最容易借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識性的問題,而更深層次的開放性問題、復雜性問題、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卻很難直接通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淺問題”的迅速解決會助推人類更好地向“深問題”探尋。再如問題的“得與失”,當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人類是否會變得習慣于讓機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識的積累過程和難題的探索過程,人們是否會越來越喪失提問的能力?表面的“問題”少了,但深層的“問題”是否會更嚴重?
本題立足于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考生可以就某個論題加以充分論證,對某個現象進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從更為樂觀積極的角度去暢想未來科技的發(fā)展。一篇回應時代之問的議論文、一篇感悟獨具的記敘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題的合適表達。
廈門語文名師點評
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闡發(fā)與表現
廈門語文名師評析說,高考作文命題始終引導青年關注自己的社會成長與精神成長。2024年全國高考Ⅰ卷的作文命題關注“人和科技”的話題。這次聚焦仿佛是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所說的“我是即將來到的日子”一樣,應勢而生,噴薄而出。
文題簡潔,不旁枝斜逸,不枝葉紛披,深得聞一多先生在《匡齋尺牘》中所說的“多一字不如少一字”的命題真諦。命意敞豁,立足現實,直面未來;尊重考生,不預設觀點。它提供一個包容眾多個性、眾多展望的公共話語空間和思想平臺,鼓勵考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闡發(fā)與表現。
兩年來,人工智能更新迭代,神速發(fā)展,社會處于大創(chuàng)造大改變的時代奇點前夜。我們必須對我們的見證而有自己的悟證。要回答文題的時代之問,有三種立場供參考,即立于歷史的立場、立于人性的立場、立于時代與使命的立場。
一線老師點評AI作文
一線老師認為,今年AI寫的高考作文比去年好多了,不過仍無法避免語言華而不實、內容相對空洞,缺乏思維深度、缺少“人情味”等缺陷。
語言通順、邏輯清晰
但沒有多種要素的思辨和系統(tǒng)性的建構
一線語文老師認為,AI寫出的作文,語言通順流暢,邏輯清晰,就人工智能來講,“能寫成這樣的水平已經算很不錯了”。至少沒有病句,推理或結構演進的過程,有時候比一部分學生做得都清楚。
該老師說,AI能運用一些基本的修辭,比如擅長引用比喻,但AI對人類社會生活、個性化參與或自身問題的廣泛關注、反思是很難做到的,其語言沒有感情色彩,沒有共情。
雖然段落間的邏輯清晰,但段落內部沒有涉及精細化構思、推演,也沒有人類、時代等多種要素的思辨和其他復雜的系統(tǒng)性的建構。
AI作文中引用的名人名言,粗看并無問題,但由于AI大多時候總是從數據庫抓取使用頻率較高的內容,就會顯得比較平庸。還有很多文字是無效廢話,顯得空泛。
該老師說,如果放在平時,這些AI作文大概能達到基礎水平,也就是40多分。
“平面感”太強
沒有人的素養(yǎng)構成的歷史感和思想感
通讀幾篇AI作文,另一位語文老師說,AI作文的“平面感”太強,由于生成式數據是基于它所擁有的數據資料,它能做到條理清晰,有層次,有正反分析,但引用的數據材料能說到的只是現在的時事、利弊,并沒有人的素養(yǎng)構成的歷史感和思想感。
換句話說,AI作文沒有歷史的縱深,沒有人性的深度,沒有哲學層面的關照,沒有涉及到應試作文中任何一個問題所隱藏的潛臺詞,即作者對這個看法的背后,所應該有的態(tài)度和對策。那種凸顯文章力度的思想的縱橫感、力量的崛起感、情感的感染力都不如有較高水平的人類。
尤其是無法寫出人類面對人工智能的復雜的心理,那種迎而又拒,歡喜中害怕、擁抱中忐忑、得到中的恐懼。這種冰山下的八分之七才關系著真正的深刻,也是唯人類所能體察出來的實情。
總的看來,目前AI生成的作文整合層次較低,還沒辦法有機地把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做結合,缺乏哲學、心理學、歷史學以及寬幅視野的思維。不過,若按高考作文打分,這樣四平八穩(wěn)的AI作文基本能達到47分。這種內容的作文,如果搭配工整的書寫,打到50分以上都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