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捷 林彬彬 通訊員 洪恒亮)隨著數(shù)字人民幣陸續(xù)被人們了解、使用,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利用普通民眾想積極參與使用數(shù)字人民幣的心態(tài)進行詐騙活動,造成民眾信息泄露和財產損失。昨日,廈門警方發(fā)布一起典型案例,并通過該案例向廣大市民群眾預警、揭秘騙術,提醒市民小心提防不法分子借“數(shù)字人民幣”行騙。
典型案例
騙子借“數(shù)字人民幣”忽悠 女子被騙4萬元
8月28日上午,鄭女士手機接到一個自稱是“異地疾控中心”的電話,電話里對方稱鄭女士是密接人員。對方問鄭女士,一個171開頭的號碼是不是鄭女士的,鄭女士說不是,對方說該號碼登記的人員就是鄭女士,鄭女士堅持說不是自己的號碼。隨后,對方以“協(xié)助調查”為由幫鄭女士轉接到某市公安局,讓鄭女士與“警方”核實。
之后,一名自稱是“某市公安局的民警”跟鄭女士聯(lián)系,鄭女士報了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等信息。對方說,鄭女士名下的賬戶涉嫌案件,還聲稱如果不是鄭女士本人就需要鄭女士進行核驗。對方給了鄭女士兩個QQ號讓鄭女士添加。添加成功之后,對方通過QQ語音跟鄭女士聯(lián)系。語音里,鄭女士把自己的銀行卡卡號告知對方,便于對方“核查案情”。
接著,該“民警”向鄭女士稱,鄭女士的身份信息被冒用,需要通過賬戶驗證進行嫌疑的排除。如何“排除”?對方說需要鄭女士下載“數(shù)字人民幣”App!
于是,鄭女士便按對方要求下載了“數(shù)字人民幣”App,并使用自己的手機號和銀行卡號注冊了“數(shù)字人民幣”App賬號。之后,鄭女士按照對方要求,把自己支付寶里的錢提現(xiàn)到建行卡里。同時,鄭女士還退出自己的微信、手機定位、短信提示。
不久后,對方報了一個賬號給鄭女士,鄭女士通過自己的“數(shù)字人民幣”App轉賬給這個賬戶8次,每次5000元,共計4萬元。
8月28日晚上,鄭女士在家繼續(xù)跟對方聯(lián)系,對方稱讓鄭女士等消息??墒?,到了29日上午,鄭女士問對方辦理情況以及對方的警號信息時,發(fā)現(xiàn)對方支支吾吾的,鄭女士就感覺不對勁了。于是,鄭女士聯(lián)系某市110,對方稱鄭女士是遭遇詐騙了。此時,鄭女士才意識到自己被騙并報警。
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騙術揭秘
“升級版”騙術讓人以為只是“虛擬交易”
據(jù)廈門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中心民警介紹,鄭女士遭遇的是冒充公檢法的“升級版”騙術。與之前的此類騙術不同,此次騙局中,騙子利用近期疫情防控熱點和民眾配合防疫的意愿設計詐騙圈套,讓部分民眾一開始便信以為真。隨后利用民眾對于國家機關的信任和急于澄清事實的焦慮心理,誘導被騙人進行轉賬以“自證清白”。
另外,此次的“轉賬”過程,騙子不再只是讓受害者將錢款轉至“安全賬戶”,而是要求使用“數(shù)字人民幣”。
據(jù)廈門市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中心分析,騙子之所以如此“操作”,是利用了部分市民群眾對于“數(shù)字人民幣”使用不熟悉的原因。鄭女士在報警時便向警方表示,自己在此之前沒有使用過數(shù)字人民幣,以為數(shù)字人民幣轉賬只是虛擬交易,錢款不會轉出去。另外,騙子在行騙過程中,要求鄭女士退出自己的微信、手機定位、短信提示,導致鄭女士通過數(shù)字人民幣轉賬時收不到金融部門的提醒通知消息,無法第一時間發(fā)覺錢款轉出。
廈門警方提醒:真正的公檢法機關絕對不會使用電話或視頻連線方式辦理案件,也不會要求提供資金證明。凡是自稱公檢法并要求轉賬的都涉及詐騙。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撥打96110全國反詐勸阻專線進行咨詢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