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捶丸

▲斗草

▲“官將首”表演
臺海網(wǎng)6月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吳舒遠/文 沈威/圖)昨日上午,“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巔峰對決。
經(jīng)過前一天的激烈比拼,300米直道賽男子組、女子組,各有12支隊伍晉級決賽。其中,包括廈門臺協(xié)廈大臺青聯(lián)隊、海芋·臺胞社工隊等臺胞隊伍。
最終,主場作戰(zhàn)的集美街道龍舟隊,成為龍舟池上的大贏家,包攬了男女組雙冠軍。集美街道龍舟男隊以1分00秒64的成績獲得男子組總冠軍;集美街道龍舟女隊以1分15秒03的成績獲得女子組總冠軍。
比賽期間,各種端午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也在龍舟池畔熱鬧進行。
特寫
“古版高爾夫”怎么玩?兩岸同胞體驗“古早味”端午
捶丸,堪稱中國古代版“高爾夫”,出現(xiàn)在了越來越多的影視劇中。
而今年端午,在“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系列活動中,兩岸同胞除了體驗“古早味”的端午民俗,更首次體驗了多個民間端午競技游戲,捶丸就是其一。
捶丸歷史悠久,宋代就出現(xiàn)了這項運動。現(xiàn)場參與的大人小孩,用桿杖將球擊入球穴,就能獲得獎勵。
廈門外國語集美分校一年級駿熙同學,努力嘗試后,終于控制好力度,將球穩(wěn)穩(wěn)擊入球穴。他興奮地說:“原來傳統(tǒng)的端午習俗還能這么有趣。”
除了捶丸,還有投壺和斗草。斗草的攤點前,擠滿了前來體驗的孩子們。他們兩兩斗草——挑出心宜的草莖,相互交叉成“十”字,并各自用勁拉扯,以草不斷者為勝。
此外,點雄黃、射五毒、纏五線縷等傳統(tǒng)體驗活動,都備受兩岸大小朋友們的喜愛。香囊、紙質(zhì)竹柄團扇、彩繪咸蛋等手工制作項目,也趣味多多。
不少市民特地從思明、翔安等地趕過來,就為了感受一把傳統(tǒng)的端午民俗。
來自廈門漢服協(xié)會的志愿者龔筱婷,一邊用沾過清水的艾草,給市民游客祓禊祈福、驅(qū)惡辟病,一邊告訴導報記者:“我和漢服同袍們,一起將這些極具端午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一并展示于眾,讓傳統(tǒng)游戲妙趣橫生,讓市民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現(xiàn)場還舉行了兩岸包粽子活動,傳承兩岸共同的端午民俗文化。包粽子個人賽、團體賽、趣味釣粽賽……在廈臺胞家庭及在廈臺企員工,和大陸同胞包粽子、拼速度。
表演“官將首”陣頭廈門小伙收獲一眾粉絲
“一點龍眼,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二點天庭,吉星高照,兩岸和平……”上午開賽前,還舉行了龍舟比賽傳統(tǒng)的“點睛儀式”。
為了完成好“點睛儀式”前的開幕表演,23歲的廈門小伙蔡建龍,凌晨4點半就開始準備。集臉譜彩繪、武術動作、民俗舞蹈及身段雕刻于一身的“官將首”,是一種特別的廟宇文化。蔡建龍和同伴,手持虎牌、火簽、枷鎖、三叉等“法器”,在50秒的表演時長中,邁著三贊步,將“官將首”的陣頭氣勢展露無遺。他們的表演也收獲了一眾粉絲。
“全身都是痛的,服裝要綁很緊,但是心里很開心。”蔡建龍說,他師承臺中老師,能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連結,在龍舟賽上展現(xiàn)兩岸傳統(tǒng)文化,非常有意義。
劃完龍舟來唱歌臺青過端午“忙并快樂著”
昨日上午,在“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兩岸青少年詩歌會上,兩岸青少年用獨唱、朗誦、RAP說唱、舞蹈等形式,誦讀、表演兩岸主題詩詞,將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豐富內(nèi)涵與生命力生動有趣地呈現(xiàn)出來。
臺青賴淑珍和她的小伙伴們,帶來了《臺灣通史》和《有一種美叫集美》兩首歌曲表演。“用詩歌和音樂的形式,和兩岸民眾交流,共度端午,很有意義。”她說。就在前一天,賴淑珍剛代表海芋臺胞社工隊,參加了龍舟比賽。
無獨有偶,6月2日,在華僑大學讀大三的臺灣學生莊敏柔,也是上午剛劃完龍舟,下午就在“兩岸同舟 詩遇集美”第十七屆集美(端午)詩歌節(jié),和兩岸詩人、文學愛好者等交流文學心得。她說:“今天能參加這樣的詩歌交流活動向前輩們學習,讓自己有更多提升,我感覺很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