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們體驗釣粽子活動。
趣
傳統(tǒng)活動
體驗端午民俗魅力
點雄黃、射五毒、纏五線縷、斗百草……昨天的嘉庚公園里一片熱鬧,在古禮端午互動區(qū)域,趣味滿滿的傳統(tǒng)體驗活動吸引不少市民參與。
除了精彩激烈的龍舟競渡,第十八屆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第十七屆集美(端午)詩歌節(jié)、海峽兩岸傳統(tǒng)祭祀大典、“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兩岸龍舟斗陣行、古禮端午互動、閩南曲藝專場表演、水上捉鴨等一系列具有濃厚傳統(tǒng)氣息的文化活動也陸續(xù)上演。
在兩岸龍舟斗陣行舞臺,由集美大學舞龍隊帶來的表演《龍騰四海逐浪高》技驚四座,集美大學舞龍隊曾獲得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F場,演員們以精湛的技藝在場上旋轉、跳躍、翻飛,充分展示中國龍的“精、氣、神、韻”。
【臺胞風采】
著一襲漢服展文化自信
現場檢錄處,一個身穿白金配色漢服的身影分外醒目,他是翔安臺之緣龍舟隊鼓手、來自臺灣苗栗的臺青陳圣原。
“我認為穿漢服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陳圣原告訴記者,劃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常規(guī)活動,融入漢服元素,可以讓傳統(tǒng)文化更加多彩吸睛。
“隊伍剛組建的時候,由于我們沒有經驗,船劃了很久卻原地不動,但是大家互相打氣、積極溝通,經過很多次練習,我們的劃船技術進步很快。”陳圣原說,“賽龍舟很考驗團隊凝聚力,但兩岸青年同舟共濟,懷著共同的目標,節(jié)奏一致向前沖,再大困難也不怕。”
與好友攜手傳播兩岸文化
“我們隊的口號是‘兩岸一起,全力以赴’!”6月1日晚間,廈門臺協廈大臺青聯隊隊長、來自臺灣屏東的臺青陳薇如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出動態(tài),幾小時內就獲得400多個贊。
“我的朋友韋肖佳祺是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碩士畢業(yè)生,她常常和我推薦廈門這座城市,我在2021年8月第一次來廈門旅游后,就決定留在這里了?,F在,我們兩個人一起運營抖音號‘臺灣帥瑪莎’,主要傳播兩岸文化、分享兩岸趣事。”陳薇如說,此次賽龍舟活動,她和韋肖佳祺同隊參加,一起勇往直前。
【鏈接】
陳嘉庚與龍舟賽
每逢端午,“龍舟池里賽龍舟”已經成為集美的一道獨特風景,在集美,龍舟運動的發(fā)揚光大與陳嘉庚先生有著密切聯系,在他的倡導下,集美建起了我國第一個龍舟競技賽專用人工池,嘉庚先生還創(chuàng)立了我國第一部龍舟競技比賽的章程。
20世紀50年代初,回國定居的嘉庚先生為了提升學村師生、集美百姓的體質,曾組織在海上舉辦龍舟競賽活動。后來,為了避免海上比賽的風險,嘉庚先生先后筑堤建了內、中、外三個池子,其中外池建于1955年,就是現在的集美龍舟池,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龍舟競技賽專用人工池。嘉庚先生對龍舟賽事傾注了極大的心血和熱忱,他曾親書《集美龍舟競賽小紀》,經過幾屆龍舟賽的摸索和創(chuàng)新,集美首創(chuàng)龍舟比賽辦法,成為日后國家制訂龍舟競賽章程的藍本。(記者 應潔 黃琬鈞 圖/記者 王火炎 林銘鴻 黃曉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