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鵝湖的黑天鵝


五緣灣新舊對比圖
臺海網5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素婷/文)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五緣灣,大多數市民都會選擇“絕美”二字。
行走在五緣灣綿延8公里的環(huán)灣步道,碧波萬頃、綠水蕩漾,溫婉的美麗海岸線讓人駐足;漫步在五緣灣濕地公園的木棧道,不時有白鷺輕輕掠過,黑天鵝成雙結對,喬灌木郁郁蔥蔥,隨手一拍都就是一幅幅水清岸綠、城水相依、天人和諧的美好畫面。但時間回撥至20年前,這里是雜亂的魚塘蝦池、大片的灘涂,老廈門人無一認為這是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今年是五緣灣啟動建設20年。海峽導報特別推出系列策劃,記錄五緣灣的建設和變化。
20年,滄海桑田,一代代建設者在五緣灣追夢啟航;20年,圓滿筑夢,一張張新名片從五緣灣揚帆再出發(fā)。
我們慶幸并感動,建設者們始終堅持生態(tài)保護理念,在建設過程中秉承著“把最好的環(huán)境留給自然、文化和百姓”的設計,為世人呈現這一片灣海。
A 敬畏自然 把海還給大地
2002年,廈門市委、市政府啟動了五緣灣片區(qū)生態(tài)修復與綜合開發(fā)工作。
廈門市原副市長、原五緣灣片區(qū)開發(fā)指揮部總指揮潘世建回憶說,當時鐘宅灣(五緣灣)就是一片爛泥地、曬鹽場,海岸侵蝕嚴重,灘涂成片。“有一種改造方法是填海造地,蓋房子。在當時國內諸多城市都在填海造地的背景下,土地利益為先也合情合理。”潘世建說:“但我們沒有這么做,我們想把生態(tài)修復好。廈門是一個海灣型城市,廈門人以海為榮,沒有海就沒有了廈門的美。我們要珍惜每一寸海洋資源。”
廈門土地面積有限,在寸士寸金的島內,當時的建設者們沒有爭取一時的土地利益,而簡單地一填了事絕。而是本著“把海還給大地”的敬畏以及超前的新生態(tài)主義理念,退塘還海,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岸線。
他們的做法是,打開海堤,把內灣向里延伸,引水入灣,不僅恢復了五緣灣作為灣區(qū)的歷史,還解決了海水自然交換問題;跨海架橋,使人們獲得親水的美好體驗;清淤造地,種樹綠化,吸引多樣化的動植物在這里繁衍生息。
原五緣灣片區(qū)開發(fā)指揮部副總指揮陳衛(wèi)文在談起五緣灣的建設歷程時感慨,在當時的背景下,先讓土地為環(huán)境讓步,甚至不惜代價做基礎設施,由基礎設施帶動土地增值,二者互相作用,效益疊加,這其中的價值難以估量,我們也從這里摸索了一條值得借鑒的新的城市開發(fā)經驗。
通過清淤整治,新增2平方公里內灣,3平方公里陸域,8公里長優(yōu)質生活岸線,新城界面大大提升,土地價值日益凸顯。
五緣灣的生態(tài)修復與建設,使得廈門成為中國近代少有完成清淤還海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