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26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失去右手手掌的吳華鋒沒有想到,有一天他竟能用一雙有力的手把自己的孩子“舉高高”,這個常人眼里的普通日常讓他幸福無比,而這多虧了一只智能仿生手。昨日,廈門市“手望相助·愛滿廈門”智能仿生手適配資助項目成果展示活動在市殘聯(lián)舉辦,該項目為首批9名受助殘疾人完成智能仿生手安裝適配及適應(yīng)性訓(xùn)練,這也是我省首例智能仿生手適配資助項目。
用斷肢拿起礦泉水瓶,再放下;舉起手來,伸出大拇指點贊。帶著智能仿生手臂的殘疾人朋友做出這些動作,現(xiàn)場掌聲如雷。未來,他們還能“解鎖”更多技能,甚至攀巖、彈鋼琴、寫書法,擁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這是科技助殘的新篇章,受助人借助智能仿生手能夠提升自理能力,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zhì),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記者在現(xiàn)場親身體驗了這只由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智能仿生手,它擁有10個活動關(guān)節(jié),5根手指都可獨立運動,它最大的神奇之處在于,通過腦機接口技術(shù)與人工智能算法融合,提取佩戴者手臂神經(jīng)肌肉信號,識別佩戴者的運動意圖,并將運動意圖轉(zhuǎn)化成智能仿生手的動作,因此只憑借意識就可以指揮它的運作。
“失去手掌的20多年里,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難,我想過佩戴假肢,但市面上多是裝飾為主的美容手,而類似的智能手價格高昂,我無力支付。”吳華鋒告訴記者,這次活動讓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幸運地成為第一批受助者后,吳華鋒的生活改變了,他開始幫妻子分擔(dān)家務(wù),甚至修好了家里的排插。而最讓吳華鋒覺得生活發(fā)生徹底改變的,就是將孩子“舉高高”時,看到孩子臉上的快樂。
我市智能仿生手適配資助項目的探索試點,是一個振奮人心的開端。該項目從去年1月起啟動摸排,并于5月份組織技術(shù)人員為35名殘疾人進行現(xiàn)場評估,最終確定有19人符合適配條件,共分為兩批進行適配安裝。
據(jù)介紹,自2019年我市啟動“愛心廈門”建設(shè),市委、市政府高度關(guān)注困難群體,并把“愛心助殘”行動作為五大行動之一,不斷延伸助殘范圍,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記者 何無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