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5月28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記者 衛(wèi)琳)在今年召開的全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表彰了2018-2020年度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各類先進典型。其中,有8戶來自廈門的家庭被授予了“第二屆省級文明家庭”榮譽稱號。他們中,有的是愛崗敬業(yè)的模范家庭,有的是孝老愛親的和睦家庭,有的是熱心公益的愛心家庭,本報將陸續(xù)刊登他們的故事,讓文明風尚走進千家萬戶。
潘偉江陳春紅家庭
潘偉江、陳春紅這對抗疫夫妻檔的故事,曾通過央視新聞的報道感動了千萬網(wǎng)友。潘偉江是一名社區(qū)居委會主任,面對疫情發(fā)生,他取消休假趕回社區(qū),率先成立湖里區(qū)首個小區(qū)防疫工作小組,創(chuàng)新了小區(qū)疫情防控“十個一”工作法,被廣泛推廣,使居民恐慌的情緒逐漸安定。他的妻子陳春紅是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yī)院的一名護士,她第一時間請纓到防疫“第一線”,日日忙碌在ICU病房里,下班后只能住在定點酒店。距離十幾米的隔空對話,是那段時間里潘偉江、陳春紅見面的常態(tài)。正是這短暫的加油打氣,讓這對相親相愛、互相扶持的夫妻更加堅定信心、堅守崗位,為戰(zhàn)勝疫情共同努力。
李玉水潘雪真家庭
李玉水、潘雪真夫妻生活中相敬如賓、善待親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孝老愛親故事。李玉水的母親晚年長期臥病在床,出現(xiàn)肌肉萎縮的癥狀,李玉水、潘雪真便每天幫她按摩減輕病痛,每晚多次起夜照顧她。在夫妻倆細致入微的照護下,老人享年98歲。潘雪真的娘家在泉州,老母親患高血壓、胃下垂、老年癡呆癥,需要照顧。她曾每月兩三次到泉州照料母親,陪伴母親走完86歲的人生路。2002年,他們的三兒子不幸遭遇車禍,成了半個植物人,2010年李玉水又被查出癌癥。面對坎坷命運,他們不輕言放棄,攜手用愛支撐起家庭,精心照顧至三兒子恢復意識,為子孫樹立起好榜樣。
劉新華葉雪梅家庭
近16年來,劉新華、葉雪梅一直處在照顧生病的雙親和日常繁忙的工作境況中,盡管辛苦,但他們都認為這是子女應該做的,任勞任怨,無微不至。劉新華的岳母2004年因中風而半身不遂,2014年岳父又因病長期住院。劉新華夫妻倆的工作地點都在集美,要島內(nèi)島外來回跑,但他們努力擠出時間為老人下廚,專門買來菜譜研究,盡量使老人吃上可口的飯菜;每年為老人訂閱各種報紙雜志,千方百計地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在扛起生活重擔的同時,夫妻倆還熱心參與公益,如疫情防控、無償獻血、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金磚廈門會晤志愿者活動等,積極服務社會。
蔡金桔朱月霜家庭
蔡金桔年幼時,曾因家中貧困交不上學費,當時的班主任主動幫了他一把,這份恩情他始終銘記于心,并付之于行。在創(chuàng)辦眼鏡事業(yè)步入正軌后,蔡金桔便開始做公益,他的妻子朱月霜也十分支持。多年來,夫妻倆幫助了4000余名貧困生免費配鏡,捐贈價值達200萬元的眼鏡幫助貧困學生和獎勵優(yōu)秀學生。 2014年,他們成立“陽光視線公益”專項資金,長期資助22名貧困學生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費;2015年又捐贈20萬元幫助貧困學生。此外,他們還為4000多位農(nóng)村老人送老花鏡,長期收集舊衣物通過“再處理”發(fā)放到甘肅、寧夏山區(qū),并多次為特殊學校、山區(qū)海島、敬老院送去愛心,在公益路上步履不停。
湖里區(qū)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群眾“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記者 林銘鴻 攝) 湖里街道因地制宜在全區(qū)率先試行推廣攤規(guī)點工作。(湖里街道 供圖) 臺海網(wǎng)5月25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在小區(qū)、街道,處處綠樹成蔭環(huán)境愜意;在商場、景區(qū),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