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警一號”。(資料圖)

在莫斯科留學期間的樓國耀(右)。

臺海網(wǎng)7月19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飛機設計師樓國耀于7月16日在廈門辭世,享年91歲。這位在廈門“默默無聞”的老人,深藏功與名:他是中國研制的第一架預警機“空警一號”的技術(shù)總負責人,參加“運-7”“殲轟-7”等十多項國家重大飛機型號研制任務。
樓國耀的家人將在今天送別他。
中國空軍的幕后英雄
參與研制“空警一號”,在發(fā)高燒時找到關鍵方案
20年前,樓國耀跟著在廈大工作的女兒樓紅英落戶廈門,靜靜地生活。他在他鄉(xiāng)第一次“出名”,是他的子女昨天為他在《廈門日報》上刊登的訃告。訃告說,樓國耀早年留學蘇聯(lián),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飛機設計師。
他的故事超出大多數(shù)人的想象,這要從預警機說起。預警機被稱為空軍的眼睛,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二十一世紀初,中國自主研制的預警機——空警2000交付使用。當時就有人說,其實它并不是中國研制的第一架預警機,第一架預警機應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研制的預警機“空警一號”。
樓國耀就是“空警一號”前期技術(shù)總負責人。
公開的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防空雷達數(shù)量不足,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山區(qū),存在著大量的雷達盲區(qū)。1969年,我國開始研制空中預警機,要求用一架圖-4轟炸機改裝為空中預警機,命名為“空警一號”。
當時在西安603所的樓國耀被調(diào)去擔任技術(shù)總負責人。他們要做的事情是:笫一步把地面雷達搬上飛機,先解決看得遠的問題。第二步再解決改進和發(fā)展問題。換句話說,“空警一號”其實是把雷達背在圖-4轟炸機身上。但是,在飛機上加裝預警雷達天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對飛機總體做較大的技術(shù)修改。
他們首先要制訂改成預警機后的選型試驗大綱和完成選型試驗任務。同事們把眼光投向任務的技術(shù)總負責人、總指揮樓國耀。因為他學的是氣動力專業(yè),算是對口。之后任務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可這時,壞消息又來了,蘇聯(lián)在1954年對圖-4加大馬力的改型設計中,因出了主管工程師和首席試飛員遭機毀人亡的事故而宣告改型失敗。當時樓國耀和他的小伙伴的任務難度比當年蘇聯(lián)更改圖-4原型要大得多,其中壓力可想而知。
樓國耀后來說,他甚至在夢中都在梳理試驗結(jié)果、推導氣動力學相關的數(shù)理公式,想梳理出個頭緒來。因為實在是太著急,他高燒到41至42攝氏度。
樓國耀在高燒中找到了選型試驗的關鍵方案,他基本順利摸清和確立了“空警一號”機的選型思路,解決了關鍵的飛機前后重心問題。簡而言之,在樓國耀所帶領的團隊做出的判斷、試驗和計算工作的正確性和精確度,全被試飛員們所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