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世剛在實驗室工作。
臺海網(wǎng)12月7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第一屆考入廈門大學的學生,從入學時對所學專業(yè)一無所知,到成為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批公派留學法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他用自己拼搏奮進的人生經(jīng)歷,證明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海外求學的幾年里,他像一塊饑渴的海綿,克服一切困難去汲取知識的養(yǎng)分。在他心里,公派留學帶著一種使命,他要將所學傾囊獻給國家,這是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果斷放棄海外優(yōu)越的科研條件和優(yōu)厚的待遇,義無反顧回國參與國內(nèi)相關學科的建設??朔D苦的科研條件,他一點點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將實驗室建立起來,并讓學科建設走上正軌。如今,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學科帶頭人,他要讓科研成果助力產(chǎn)業(yè)發(fā)展,成為推動國家發(fā)展的利器,更好地推動社會的進步。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孫世剛。
海外求學看到差距后回國發(fā)展信念更加堅定
如今,走進位于廈大西村校門附近的化學樓,儼然和電影里高端實驗室一模一樣,學生們穿著白色的實驗服,熟練地操作著實驗儀器,只為靜候成果的出現(xiàn)??墒钦l又能想象,在30多年前,廈大化學化工學院的科研條件是何等狀況?設備陳舊落后,科研經(jīng)費欠缺,如今,這一切依然會清晰地浮現(xiàn)在孫世剛的腦海中。而這一切是如何改觀的,和孫世剛又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這還要從他留學法國說起。
1982年,從廈大畢業(yè)后,孫世剛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出國研究生,公派到法國巴黎居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叵肫甬敃r初到法國的情景,孫世剛依舊感慨萬千,“一到法國,我就發(fā)現(xiàn)我們國家確實落后太多了,和我想象的反差太大了。當時,我就想一定要學好知識,回去后能為國家做貢獻。”四年后他如愿拿到法國國家博士學位,隨后進入法國科研中心界面電化學研究所繼續(xù)博士后研究。而博士后這段經(jīng)歷,讓他更加確定了要回去報效國家的信念。“當時我就感覺,做博士后和博士不同,博士的時候是自己在求學學本領,是為自己,而做博士后的時候,是在為他們的發(fā)展做貢獻。”孫世剛說,“那時,我就明白,我應該回國做事,將所學奉獻給自己的國家。”
回國后,等待孫世剛的是科研條件艱苦,甚至是“一窮二白”的境況。為了能建設電催化研究實驗室,他克服了很多難題。沒有實驗條件,就動手改進設備,設計和加工關鍵部件;科研經(jīng)費欠缺,他則能省就省,一份錢拆成幾份花。“當時,我經(jīng)常會利用出差機會去北京、上海等地買芯片,淘一些儀器設備的零部件,自己還親手編寫實驗儀器的計算機控制軟件。”孫世剛回憶說,當年經(jīng)他編制的電化學研究軟件用了好多年。就這樣,實驗室一點點就建了起來,后來,條件越來越好,也極大助力了孫世剛科研的提升,如今,他帶領的科研組獲得了多個國家級獎項,而他本人也成為該領域的領軍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