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筼筜湖一景
南湖公園一景
臺海網6月28日訊(臺海網記者 劉彥玫)6月27日(本周三)上午,在廈門市委網信辦的組織下,“四十年征程 e點贊廈門”全媒體接力行第三場集中活動,走訪了筼筜湖管理中心、南湖公園、東渡港區(qū)海天碼頭、廈門國際郵輪中心,領略鷺島高顏值,見證改革開放40年來的特區(qū)治理和發(fā)展成果。
筼筜湖:
從“臭名遠揚”到“碧波蕩漾”
1.6平方公里的水面碧波蕩漾,湖光瀲滟;繁花似錦的湖畔,市民三五成群,踏著石板路悠閑漫步;數以萬計的鯔魚、羅非魚、蟹魚、金昌魚等魚類悠游自在;水陸交界處,數萬株紅樹林密密匝匝連片成帶;以白鷺為代表的幾十種、數百只水鳥或在水面翩躚,或在岸邊靜棲……廈門城市“會客廳”、高顏值的標志,說的就是筼筜湖。
然而40多年前,筼筜湖還是“臭名遠揚”的“龍須溝”。“那時的筼筜湖,根本看不到白鷺,魚蝦絕跡,只有蚊蠅繁盛。”已經年近八旬的郝松喬,是筼筜湖綜合治理的親歷者,他還清楚地記得,特區(qū)建設之初,因為圍海造地,筼筜湖的水環(huán)境惡化得非常厲害,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污水橫流,湖面都是黑色的,散發(fā)出惡臭。
從1984年開始,廈門市開啟了長達30多年的筼筜湖綜合治理艱巨歷程,經過前后四期大規(guī)模的綜合整治。先后關停、搬遷數十家重點污染企業(yè),建設廈門第一座污水處理廠;修筑駁岸14公里、環(huán)湖林蔭步行道27公里,廈門市標志性雕塑--白鷺女神;環(huán)湖截污改造、增設和擴容泵站,綜合清淤整治,種植紅樹林;實現“晴天污水不入湖”的治理目標。
如今的筼筜湖,煥然一新。為了更好地打造美麗的公園,筼筜湖管理中心廣泛吸取成功經驗,引進“市民園長”模式,發(fā)動社會熱心人士,參與公園共管共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