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曲》《駝鈴》也出自他手
走上音樂這條道路,對王立平而言,也許命該如此。他從小就喜歡音樂,除了音樂就沒想過要干別的。
1954年,全國選拔10個少先隊員,組成中國少先隊代表團,到匈牙利參加國際夏令營,王立平成功入選。
那年他12歲,第一次出國,到了匈牙利,還到了蘇聯(lián)。“世界上原來還有那么多偉大的音樂家和好聽的音樂。”聽著克里姆林宮的午夜鐘聲,王立平和其他小伙伴在莫斯科紅場,漫步、談理想。
那晚,他堅定,將來要當音樂家。
同年,王立平成為中央音樂學(xué)院少年班的一員。
彼時的少年班,匯聚了全中國最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盛中國、殷承宗、李淇等等。此間的少年,后來很多成為影響中國音樂的重要人物。
“殷承宗來自鼓浪嶼,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了鋼琴之島鼓浪嶼,知道了廈門。”王立平說,廈門音樂之城的氛圍讓人羨慕不已。
時光飛逝,到了1982年,王立平成長為國內(nèi)著名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太陽島上》《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駝鈴》《牧羊曲》《少林寺》《大海啊,故鄉(xiāng)》《太行頌》等紅極一時的歌曲。這些作品,是那個時代許多人的音樂記憶。
主動請纓為《紅樓夢》電視劇作曲
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少年班,王立平開始看《紅樓夢》,可看不懂,讀不進去。“寫的都是家長里短,翻了好幾章都沒什么大事發(fā)生。還有很多古典詩詞,半懂不懂的。”王立平說。
沒想到,這個曾經(jīng)看不懂《紅樓夢》的少年,經(jīng)歷了“文革”,經(jīng)歷了人生的波折苦難后,再次拿起它時,卻成了一個“情種”。“原來《紅樓夢》離我們的生活那么近。”于是,他一朝入夢,終身不醒。
上世紀80年代初,要拍《紅樓夢》電視劇的消息傳開。很多音樂家都想為這部劇創(chuàng)作音樂,王立平也主動請纓。
他跑去劇組,和所有創(chuàng)作人員談,沒有講稿,一講就是一個下午,講對《紅樓夢》這部巨著的理解,講他對電視劇的設(shè)想。
當然,最主要的是他對這部劇音樂的構(gòu)想。他當時提出了八個字:滿腔惆悵,無限感慨。
幾天后,他接到了導(dǎo)演王扶林的電話:“大家討論決定,請你來為《紅樓夢》電視劇作曲。”
一首《葬花吟》寫了一年九個月
接到任務(wù)那年是1982年底,王立平40歲。
興奮、激動了幾天后,是漫長的痛苦和無盡的煎熬。
《紅樓夢》家喻戶曉,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林黛玉、賈寶玉。如果與人們的理解相去甚遠,是不會被接受的。
那段時間,他一遍遍地讀原著,讀得更是仔細。可到了寫音樂時,腦子一片空白。
“難吶!”王立平過起了沒黑沒白、沒日沒夜的日子,餓了就胡亂吃點,困了就隨便在哪兒一倒。“一開始,有人建議以‘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為主題創(chuàng)作;后來,也有人建議《好了歌》為主題創(chuàng)作。但都覺得不對味,直到最后選出了《枉凝眉》,不僅勾畫了寶黛釵的愛情主線,也預(yù)示了結(jié)局。”
《枉凝眉》是王立平為《紅樓夢》寫的第一首曲子,用了一年零兩個月;《葬花吟》寫了一年零九個月,這首52句的長詩,是他“最難最不順”的一首。
為了《紅樓夢》,他傾盡感情,入戲至深。寫《分骨肉》時,他寫一句就哭一句,“寫完第一句,‘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我就覺得特別悲傷,伏在鋼琴上哭了好一會兒”。
《紅樓夢》,一共13首歌曲,花了四年半時間,落在紙上,沒改過一個音。
“有種絕境逢生的感覺,那四年,不敢說天天捧著《紅樓夢》讀,但它確實每時每刻都在折磨著我,我已經(jīng)傾盡所有。”王立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