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9日訊 據(jù)廈門廣電報道 廈門的隧道不僅供通行,而且會“說話”。在環(huán)島干道上有這么一個隧道群,它們的建筑風格迥異。驅車經(jīng)過,怪石、城墻、古木的風景一路相伴,穿越隧道就像穿越歷史一樣。建設者們是如何在建設隧道的同時,保護好這些人文景觀的呢?一起去看看。
譚瀝東是廈門市公路局設計工程處處長,10年前,他和他的同事一起修建了環(huán)島干道上的金山寨隧道。順著蜿蜒的小道,記者跟隨他的腳步登上了金山寨隧道口上方的平臺,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巖石砌成的城門和帶有5個炮眼的石頭。
廈門市公路局設計工程處處長 譚瀝東:當時在建設的過程中,工人根據(jù)圖紙上山來的時候,這個范圍是要開挖的,所以這個炮眼就全部打下去了。我們在檢查工地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個情況,就馬上叫停了。我們邀請了一大批文史專家,對整個環(huán)島干道的地域文化進行梳理,明代時在沿海有設“衛(wèi)”,永寧衛(wèi)就設在廈門,所以我們在這里做了一個中左所營,營就是加強海防的意思。
建設者們在巖石上刻下了中左所營的由來,并建起了一座城門,取名“中左所營”。如今,登上城墻頂瞭望,金門島之官印石如置眼前。譚瀝東告訴記者,環(huán)島干道隧道群地處花崗巖球狀風化地形地貌,山上怪石林立,像眼前這個刻有“萬石涌翠”的大石頭,離隧道口只有4、5米。如何安全進洞施工,又不破壞原來的地貌,成為了他們首要解決的問題。
廈門市公路局設計工程處處長 譚瀝東:最便捷的做法就是把它炸掉,對我們進洞是最安全的,但是這一塊石頭,這一個景,他就沒掉了。為了保住這一塊石頭,想了大量的辦法,通過對石頭基礎進行加固,在隧道進洞過程中通過加強支固、弱爆破等隧道開挖方式,用時間換取,慢慢從石頭下開挖進去。
用時間換安全,施工單位從平常的每天挖掘1米,到后來每天推進50公分,雖然比原計劃推遲了2個月完工,但卻讓“萬石涌翠”這塊大石頭永遠地保留了下來。
記者 馬徑:當您驅車穿越環(huán)島干道隧道群的時候,您可能不知道 你也正走在一個時光隧道里面,從唐朝一直穿越到清朝。
經(jīng)過文史專家考證,環(huán)島干道上的隧道口景觀分別以“盛世開元”、“古思明洲”、“中左所營”、“嘉禾故里”、“鷺門觀海”為主題,進行命名、設計。如黃厝隧道口取名為“盛世開元”,因為開元區(qū)曾是廈門的一個區(qū),開元又有啟始之意,故而得名。而曾山隧道洞口景觀命名為“嘉禾故里”,則是因為相傳,廈門禾山曾產(chǎn)稻禾,一莖數(shù)穗,年年豐捻,故稱“嘉禾”。而在宋代,廈門島又稱嘉禾里。根據(jù)這一含義,施工方利用閩南傳統(tǒng)“出磚入石”建筑手法勾畫出一個古村落的形象,洞前抬頭一瞥,儼然一片豐收的景象。如今,驅車經(jīng)過環(huán)島干道隧道群,怪石、城墻、古木的風景一路相伴,這里也被市民評價為“廈門人文景觀最美的隧道群”。
廈門市公路局設計工程處處長 譚瀝東:包括我的孩子路過這些路的時候,也會跟他講里面的故事,讓他從小對我們廈門的地域文化有一定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