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景輝:
一棟棟校舍詮釋誠毅品格

莊景輝。(陳嘉庚紀念館提供)
作為廈門最重要的名片,嘉庚建筑以紀念郵票的形式被正式“載入史冊”——8月19日,中國郵政《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紀念郵票舉行首發(fā)式,包括廈門大學、集美學村等以嘉庚建筑特質著稱的風光成為金磚郵票的主要設計元素,同時,這也是中國第一枚金磚題材郵票,因此倍顯珍貴。
“金磚郵票的發(fā)行,讓嘉庚建筑之美再一次展示在世界面前。當然,走進嘉庚建筑,更重要的是感受嘉庚精神。”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景輝在首發(fā)式上做了題為《嘉庚建筑漫談》的講座。莊景輝對嘉庚建筑有一份特別的情結,大約在40年前,廈大畢業(yè)后留校的他曾經被分配住進最著名的嘉庚建筑之一——廈門大學的建南大會堂,身臨其境地感受嘉庚建筑的雄偉壯觀和精妙的設計。
“建南樓群可以說是最大的嘉庚建筑之一,借鑒了群賢樓‘一主四從’的方式,所不同的是,建南樓依山面海排列為半月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據地形,因地制宜。”莊景輝介紹說。
體型特別龐大的建南大會堂,中廳跨度超過30米,這在當時對結構設計是一個考驗。“嘉庚先生本來打算用木制的人字坡作為梁架,但這個建筑地處海邊風大,其他人很擔心木質的材料承受不住。”莊景輝說,后來是國家地質部副部長來到廈門,才說服陳嘉庚用鋼鐵的梁架。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建南大會堂的建成絕對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集合了嘉庚先生的心血和閩南能工巧匠的智慧。據說,在廈大建設期,工匠數量最多時超過1800人。
在廈門大學的建設前期,年逾八旬的陳嘉庚每星期堅持從集美坐小渡輪到工地。“我曾經采訪廈大建筑部主任陳永定,他形容,‘一杯白開水、一條白毛巾’伴隨陳嘉庚風雨寒暑不間斷地為學校建設奔波。中午吃飯,校主就跟普通教工一樣在食堂解決。”莊景輝說。嘉庚先生這種為人處世的“誠毅”精神,仿佛也通過一棟棟校舍的建造被保留下來,為嘉庚建筑增添了厚重的精神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