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水涌:
一座城不能沒有自己建設個性

朱水涌。(資料圖/本報記者 林銘鴻 攝)
“一座沒有自身獨特規(guī)劃、沒有自己建設個性的城市,是很容易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潮流中被淹沒的。”朱水涌認為,廈門的城市建設之所以讓世界矚目,從文化血脈上說,是因為一如既往地將陳嘉庚當作自己城市的靈魂與精神象征。朱水涌把陳嘉庚的城市建設精神和理念總結為:著眼于未來與世界的遠見卓識,從時代與社會實際出發(fā)的實事求是,堅守住閩南海港風景個性的審美特色。放眼當今的廈門,從環(huán)島路到“四橋一隧”的建設,從筼筜湖的治理到海岸線的整治,從各種國際的、全國的模范城市的創(chuàng)建到“五大發(fā)展”示范市的建設,無不流淌著這樣的血脈。
朱水涌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原本設計中的鷹廈鐵路進入廈門時不經(jīng)過杏林灣,而是繞過海灣先到同安再到集美。陳嘉庚一算,這一繞要花1000多萬元。他主張從杏林直接修建海堤到集美,當時負責工程的蘇聯(lián)專家同意了陳嘉庚的意見,這就節(jié)省了400萬元。當年的廈門市政府就用這400萬元建設了杏林工業(yè)區(qū),發(fā)展了廈門的工業(yè)。
教育決定了一座城市的未來。創(chuàng)建廈大時陳嘉庚明確表示:“教育事業(yè)原無止境,將來發(fā)展無量”,如果“無遠慮與宏愿”,之后會“千悔莫及”。他在海角一隅卻富有遠見地提出了辦“世界之大學”的目標,還為廈大定下了至今依然熠熠閃光的辦學宗旨——“研究高深學問,培養(yǎng)專門碩才,闡揚世界文化”。在朱水涌看來,當今廈大的成就,正是承續(xù)校主精神風范及高遠膽識的成果。
從廈門的昨天、今天與未來思考,朱水涌認為,廈門不僅有如詩如畫的美,還流淌著嘉庚文化的血脈,這樣的血脈中有著高遠的思想境界,海一般的赤子情懷,和永遠心系桑梓的情感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