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7月20日訊(記者 李立宇)灌口,自唐朝起,就是“煙火千家,頗為富庶”的“八閩重鎮(zhèn)”。這里香火氣極濃,幾乎村村都有古廟宇,坐落于鳳山廟路的鳳山祖廟便是其中最有名氣的古廟之一。

1
從鳳山廟路北側(cè)拾級而上,老街中飄渺而出的塵世煙火很快被撲面而來的濃濃廟香取代,讓人頓時由現(xiàn)世跨入400年的滄桑過往——門庭開闊;鼓樓、鐘樓矗立兩側(cè);前殿八幅青石窗雕仍在演繹當年二郎神怒斬都江孽蛟的神話;不僅是青石窗雕,盤龍石柱、青石獅及石柱楹聯(lián),都還是乾隆丙午年(1786)重建時的原物;斗拱雕琢,燕尾翹脊,工藝精美古樸,楹聯(lián)書筆工整有力,無不彰顯著技藝的精湛……冬去春來,滄海桑田,鳳山祖廟幾經(jīng)重修,至今仍完整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灌口古稱安仁里,在宋時屬明盛鄉(xiāng)安仁里,元時在此設(shè)深青驛站。據(jù)《同安縣志》和鳳山廟碑文載,明朝時,深青驛站“有四川灌江口人為丞”,此驛史“奉一二郎神爐”。據(jù)傳,此驛丞不僅帶來了西川灌口李府清元真君的香火,還養(yǎng)了一只忠犬。后驛站毀于兵禍,驛丞身死,香爐被棄置路邊。誰知忠犬將香爐銜至鳳山,且日夜臥守不去。鄉(xiāng)人覺得奇異,就在忠犬臥守的地方筑小庵“以奉香火”,不想居然有求必應(yīng)。鄉(xiāng)人據(jù)香爐上的字跡得知該香爐是供奉李冰父子的,于是“鳩眾建廟”,即鳳山祖廟;并將驛丞的家鄉(xiāng)灌口作為新興集市名,以感念他的傳爐之恩,灌口由此取代安仁里。也正因為如此,坊間有了“先有鳳山祖廟,后有灌口鎮(zhèn)”的說法。
明末清初,灌口是鄭成功反清復(fù)明基地之一。鄭成功收復(fù)臺灣時,其將士將鳳山廟香火傳至臺灣。清雍正、乾隆年間,灌口鑾井派之陳氏大批遷居臺灣衍繁,成為三重、彰化、云林等縣的望族,所攜鳳山廟香火傳布各地。目前,臺灣祀奉灌口鳳山廟香火的廟宇有一百六十余座。
鳳山祖廟祀奉的“清源真君二郎神”,后人稱之為“大使公”“日月大使”“三太子”……如今,灌口的大使公信俗已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七、五月初四都會舉辦盛大的祭典紀念大使公,農(nóng)歷十一月廿六祈福法會,各鄉(xiāng)里都會有盛大的民俗活動,到處充滿歡聲笑語;平日里,看守古廟的老人們閑來掃灰除塵,栽花種草,下棋話仙;這日復(fù)一日的仰望流光與云開陽灑日子里的生息休養(yǎng),已成為灌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晨鐘暮鼓,悠遠歷史和古老建筑沉淀出和諧美感;神往千年,斑駁磚石講述著古老傳說……找個時間,自己來灌口鳳山祖廟走走,暫別塵世紛擾,傾聽久遠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