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時,海堤建設者們不僅要和酷暑寒風、潮汐巨浪搏斗,還要時刻提防國民黨軍飛機的襲擾。在修筑兩條海堤近四年的時間里,共有156位海堤建設者把自己的生命砌進了建設人民新廈門的共和國事業(yè)里。“敵機臨頭頂,石洞休息去。敵機一離開,出來加油干!”流傳在建設者中的這段順口溜,不僅是六十多年前團結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也讓每一位前來參觀的黨員干部肅然起敬。
與軍民攜手保家衛(wèi)國的團結奉獻感人事跡相輝映的是,廈門海堤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科學設計、科學施工,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科學創(chuàng)新。從山上放沙滑石的坑道,到海上一列式拖帶四十艘船破全國記錄;從條石護坡立砌代替巨石護坡堆砌,到揚高臺搬運大條石代替大吊車,再到水下爆夯、行船竹籠快速拋石法、海底潛水軌道整平法等國際首創(chuàng)大大提高堤基穩(wěn)固和提高數百倍工率……海堤建設中先后涌現五項國際一流水平、一百五十多項發(fā)明創(chuàng)造,很多都是國內領先水平。
后來,兩條海堤建設完工時結余工程款475萬元左右,成為支援廈門一批工廠、學校、市政基礎設施新改擴建設的啟動資金,支援建設了八家典型國營企業(yè);他們當中的一大批轉產投入地方社會主義建設的“海堤牌”干部和工人骨干也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廈門建設工交戰(zhàn)線的中堅力量。
凝聚著無數老海堤建設者智慧結晶的廈門海堤如今已經“堤改橋”跨上了地鐵軌道交通,為城市發(fā)展注入了新動能,一代代老廈門人的“海堤紅色記憶”現正以新的載體形式在廈門海堤紀念館向市民展出,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老照片、紀錄片,都讓市民群眾真切地觸摸到了有血有肉的“海堤精神”時代脈搏。在海堤紀念館主管部門廈門市海洋發(fā)展局的大力支持下,湖里區(qū)委宣傳部、區(qū)社科聯又在海堤紀念館精心開辟“湖里星期六·紅色文化大講堂”,全力宣傳和弘揚永不過時的“海堤精神”。
作為廈門市紅色文化經典線路(第一批)10家場館之一,廈門海堤紀念館與經濟特區(qū)金鑰匙、海堤紀念碑組成鷺島地標式景觀,大大豐富了“海堤精神”的時代內涵,不斷激勵一代代新廈門人永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精神面貌,繼續(xù)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縱深推進跨島發(fā)展戰(zhàn)略,率先實現全方位高質量發(fā)展超越,致力于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