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木鍛彈棉被36年,為客戶彈出冬日的溫暖。

■林木鍛整理棉花。
臺海網1月16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道 這兩天,廈門的氣溫有些回升,但新一波寒潮已經在來襲的路上了。趁著天氣晴好,市民可抓緊時間晾曬或購置冬被,做好抵御又一輪低溫的準備。
如今,大家購買被子,一般都會直接到超市或者在網上購買,但也有市民追捧漸成回憶的彈棉被。近日,記者來到翔安區(qū)內厝鎮(zhèn)蓮塘村,那里的老手藝人林木鍛已經彈棉被36年,堅守這門送來溫暖的老手藝,要想急著蓋他打的被子,還要排隊。
1985年購買的老式機器,如今還在勤勤懇懇工作
在一間老舊平房里,55歲的林木鍛熟練地戴起工業(yè)口罩,為客戶彈棉被。他站在一臺老式機器前,將一團團粗棉花放進機器頂部的入棉口,隨著機器轉動,粗棉花進入機器里,很快,一團團細而蓬松的棉團從出棉口“鉆出”,跟隨著傳送帶傳送到一根兩頭被兩根鐵線圈套住的竹子前。
隨著傳送帶的滾動,竹子也有節(jié)奏地滾動著。不一會兒,雪白輕柔的小棉團被轉動的小竹子卷成一卷又白又粗的大棉團,仿佛巨大的棉花糖。隨即,林木鍛挪步將大棉團拿到平臺上,輕輕平鋪開,再根據客戶需要的棉被重量,反復疊加上去。接下來,經竹箕輕壓平、棉胎紗網等多道程序,最終彈出一床新棉被。
據了解,這臺看似不起眼的老式機器已是36歲“高齡”了。這是林木鍛自立門戶兩年后,于1985年去晉江購買的。這么多年過去了,雖然機器偶有小故障,但依然是勤勤懇懇的“老伙計”。
“現在,我老婆去同安幫我小兒子帶孫子,如果沒有這臺機器,打一床被子至少得大半天。”林木鍛說,他也擅長傳統(tǒng)人工彈棉被技術,但為了提高效率,他很早之前就改用機器,解放雙手。
林木鍛特意背起棉花弓,展示手工彈棉被的手藝。他將棉花弓的一端固定在腰間,左手控制弓的高低,右手拿著一根兩三斤的木槌,有節(jié)奏地彈擊弓弦,雙手靈活配合,忽高忽低,時左時右,弓弦激烈震蕩,棉絮輕飛,原本厚實的棉花團,轉眼間變得輕柔無比。
憑借一門彈棉被的手藝,娶妻蓋房生子順順利利
林木鍛介紹,他從十來歲開始跟著舅舅學彈棉被,一起學藝的還有十幾個師兄弟。當時,他們主要為供銷社工作,生產供人們蓋的被子,以及質量相對差一些,為長途運輸蔬菜覆蓋保鮮的被子。學藝三年后,他們陸續(xù)自立門戶。
“以前生意比較好,每到農歷九月、十月、十一月,每個月可以彈一百多床被子。”林木鍛清晰地記得,最初,打一床被子的工錢是5元。當時,老百姓除了需要日常蓋的被子,若孩子要結婚或者要出遠門讀書,也會來找他打新被子。訂單多的時候,他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點左右。
憑借這門手藝,林木鍛娶妻、蓋起三層房子、生養(yǎng)兩個兒子,小兒子還考上了福建師范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廈門一中當化學老師。這也是林木鍛最開心、最自豪的事之一。
彈棉被市場不景氣,老手藝人紛紛轉行
如今,大家更傾向于到超市或者網上購買被子,林木鍛的生意大不如前。這幾年,即使在旺季,他每月只能打十幾床被子,絕大部分訂單都是來自上年紀的客戶,很多是外村的,甚至是島內的,都是經過熟人介紹找到他的。
林木鍛說,他彈的被子,基本上都是選用新疆的真棉花,每年他都要去晉江采購三四百斤。這種棉花不僅雪白,雜質還比較少,健康又暖和,一床正常可以使用30年。即使里面的紗線斷了,但棉花粘在一起,被子也不會散開。翻新時,只需將部分老舊棉花挑出,重新補充新棉花,再彈一次,又是一床舒服暖和的棉被。
林木鍛說,他打一床10斤重的被子,收費550元,其中,工錢250元,棉花每斤按30元收取。如果只翻新被子,只收工錢250元,加棉花再另收費。在淡季,林木鍛就出去打零工,填補家用。
彈棉被的市場不景氣,一大批老手藝人就收起棉花弓,不再吃這碗飯。林木鍛說,一起學藝的十幾個師兄弟,目前只剩他和另外一個師兄還在彈,其他人早已轉行了。
記者分別聯系了四位在內厝、馬巷、新圩的彈棉被師傅,他們要么幫子女帶孫子,要么直接改行。有位師傅說自己還在彈,不過白天去幫人開車,晚上再回來彈。
【建議】
林木鍛建議,蓋手工彈棉被的市民,晴天時,可以將被子搬到戶外曬曬太陽,用棍子打一打表面,不僅可以抖落被子里的臟東西,還能讓里面的棉花恢復蓬松,蓋起來更暖和。
(文/圖 記者 戴舒靜)


 
          

